半導體上市公司半年報已悉數出爐。據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150家半導體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收2543.7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5%;實現歸母淨利潤總額170.4億元,同比下降122%。150家公司中超七成盈利,近八成公司研發費用較去年同期增長。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半導體技術研發支持力度,國產化趨勢日漸明顯。資本市場上湧現出一批優秀企業。目前,我國半導體行業穩步發展,企業規模不斷壯大。然而當下部分企業仍處於前期研發投入階段,尚未實現盈虧平衡。綜合來看,企業業績分化加劇成爲當下半導體上市公司較爲明顯的特徵。”首都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理事肖旭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業績分化加劇

上半年,半導體行業需求依舊處於下行週期,消費電子、通訊產品、計算機等終端應用產品市場需求未有大幅提振。部分企業在半年報中表示,由於競爭激烈,面臨產品降價壓力,相關費用大幅增長,從而壓縮了公司的盈利空間。根據財報,150家上市公司中有六成公司的財務費用、銷售費用出現20%以上的上漲。

同時,高庫存等導致存貨跌價計提資產減值損失,也拖累公司業績。其中,上半年匯頂科技計提存貨及開發支出的資產減值損失達3.96億元,瀾起科技確認資產減值損失和信用減值損失共計1.44億元。

“過剩庫存與終端消費需求低迷是導致公司業績劇烈波動的主因,疊加原材料漲價,部分企業產品毛利率有所下滑,行業‘去庫存’呼聲高漲,等待復甦期來臨。”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兩化融合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宋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綜合來看,半導體行業上市公司業績“冰火兩重天”現象更爲凸顯。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150家半導體上市公司中,有110家實現盈利,佔比超七成。廣立微帝科股份北方華創中微公司大港股份等15家公司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均出現翻倍增長。與此同時,有109家上市公司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佔比約爲73%。明微電子、匯頂科技、惠倫晶體等企業淨利潤同比下降幅度全部超過60%。

記者梳理發現,業績大幅上漲公司主要集中在集成電路設備製造供應、高性能電子材料研發銷售等領域,多數企業今年以來在手訂單充足;而淨利潤下滑公司則主要處於半導體存儲研發、集成電路封裝測試、電子元器件分銷等領域。

“在晶圓廠資本開支週期及國產化進程提速下,A股國產設備巨頭訂單量需求旺盛,並已經進入多個細分賽道,芯片設計企業業績則仍處於陣痛期。”聯創資本總經理王欣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整體來看,大部分企業在今年上半年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據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150家半導體上市公司研發費用合計290億元,同比增長13.7%,平均每家公司研發投入1.93億元。有117家研發費用較去年同期實現不同程度增長,佔比近八成。其中,49家增速超過30%,4家翻倍。62家公司期內研發費用超1億元,31家公司研發支付總額佔營收的比例超30%,研發費用主要投向芯片及新材料研發。

在肖旭看來,目前半導體企業普遍仍處於投入期,研發費用增加是其技術創新意識增強的體現。半導體行業從設備研發到投產的整個流程,需要上下游企業密切配合,不斷循環反饋,共同迭代。對此,半導體企業在關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致力於推動與其他企業的協同發展。未來,技術協同升級將會成爲影響半導體企業業績表現的一個關鍵點。

展望未來,西南證券認爲,預計全球電子產業週期將於2023年第三季度逐步退出蕭條進入復甦。浦銀國際在最新研報中指出,半導體的基本狀況已經顯示出觸底的跡象。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預計2023年,中國的半導體市場規模將達到1.8萬億元。AI先進芯片需求持續上漲,人工智能已成爲半導體芯片行業最重要的增長動力之一。

“隨着消費電子市場轉暖,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預期下半年封測、射頻及存儲等細分行業基本面邊際改善,AI、汽車、通訊基礎設施產業鏈半導體有望較早復甦。”王欣宇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