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羅思義:中國不會上當)

近日,英國外交發展大臣克萊弗利結束了訪華之行。雖然訪問時間只有一天,但行程滿滿。據新華社和外交部網站消息,8月30日,國家副主席韓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分別會見了克萊弗利。

英國外長時隔5年再次訪華,中英關係“破冰”了嗎?英國的對華政策爲何多變?英國被曝摸底調查企業“敏感”投資,是否意味着將跟隨美國在半導體等領域遏制中國發展?我們還能相信英國政府釋放的善意信號嗎?

長安街知事聯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推出“全球治理大家談”欄目。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原署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思義(John Ross)就中英關係及“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等與記者進行了分享。

“英國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

知事:近日,華爲新機上市,時值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引發的輿論熱度居高不下,根源在於美國打着“國家安全”的幌子對華高科技領域的打壓愈演愈烈。打壓中國真的會讓美國更“安全”嗎?

羅思義: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和國家安全沒有任何關係。美國爲什麼要禁止華爲使用安卓系統?因爲華爲正成爲世界上最大的手機制造商之一。美國的國家安全真的依賴手機上的安卓系統嗎?這太可笑了。

美國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遏制,其實是打壓中國經濟增長的又一次嘗試。過去四年,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是美國的2.5倍,人均經濟增速是美國的3倍多,誰發展得快,誰就會成爲美國的遏制目標。

美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中國並不只有一家成功的科技公司,而是擁有衆多行業內領先的企業,美國對中企施加限制的代價正變得越來越高,很難在不對自身造成重大傷害的情況下實施禁令。

以TikTok爲例。此前,美國大肆宣傳說中國缺乏創造力,只能組裝別國的產品,不能發展出自己的品牌。然而,TikTok已經成爲世界上訪問量最大的應用程序,大約有1.2億美國人在手機上安裝了它,而且美國有很多訪問量巨大的應用程序都是中國的。

彭博社就曾指出,美國想要禁止一個1.2億人都在使用的應用,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損失。這也是爲什麼雖然美國對TikTok發出了禁用威脅,但到目前爲止還沒有采取大範圍的行動。

美國的遏制是徒勞的。“吹滅別人的燈不會給自己帶來光明”,如果把房間裏每個人的燈都熄滅,整個情況就會變得更糟。

美國表面上是在試圖削弱中國的發展,實際上全球多國都在連帶受害,更諷刺的是,受到美國政策的惡劣影響最大的並不是中國,而是其盟友。

韓國、日本、荷蘭都不得不配合美國,對中國這個最大的芯片市場進行封鎖。英國由於盲目跟隨美國的對華政策,中英經貿聯繫已經受到挑戰,如果與中國的關係繼續惡化,英國將面臨災難性的經濟後果。

羅思義:中國不會上當

華爲Mate 60 / 60 Pro手機備件價格公佈。

知事:談到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圍堵,其實英國也出現了相似的跡象。8月21日,“政客”新聞網披露稱,英國政府對國內企業進行了一項大範圍調查,以獲取他們在17個“敏感”領域的對外投資情況。一位瞭解相關計劃的商業代表稱,英國商業貿易部官員說,英國將像拜登政府一樣,限制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對華投資。英國真的打算跟隨美國在半導體等領域遏制中國發展嗎?

羅思義:不幸的是,英國確實一直在政策方面密切追隨美國,結果就是對本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在過去的四年裏,英國人均GDP經歷了微不足道的0.1%的增長,以及實際工資的下降。英國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告訴大傢什麼不該做。

實際上,英國的對華經濟政策對中國的影響有限,因爲英國有限的經濟體量擺在那裏,而這種政策對英國自身損害極大。

更不幸的是,我認爲英國將繼續遵循這一破壞性的政策。英國的決策層似乎致力於模仿美國做出的任何決定,即便以本國福祉爲代價——英國脫歐就證明了這一點。

知事:過去8年裏,英國的對華態度發生劇烈變化,從中國在歐洲的“最大支持者”變成“最激烈批評者之一”。自蘇納克擔任英國首相以來,英國的對華政策一度變得更爲強硬,但近期出現了反覆。據悉,英國外交部要求政府官員停止在官方文件等內容中將中國等國稱爲“敵對國家”,報道稱此舉旨在“改善與中國的外交關係”。英國政府的對華政策爲什麼如此多變?中方能相信英國政府釋放的善意信號嗎?

羅思義:中國已經足夠成熟,可以根據一個國家的行爲而不是言語來做判斷。英國的官方文件中對中國不使用“敵對”一詞,對中英關係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真正重要的是英國是否會改變自己的行動。

實際上,英國和中國之間的問題不是中國引起的,這也不單純是中英關係的問題。之前一些中國朋友誤以爲英國脫歐之後會加強與中國的友誼,以爲英國會擁有真正的獨立政策、追求本國的發展,這都太天真了。

英國經濟規模太小,又夾在美、歐兩大經濟體的夾縫之間,無法獨當一面、自成一派,它要麼是歐洲勢力範圍的一部分,要麼是美國勢力範圍的一部分。英國脫歐的意義在於,英國決定不再是歐洲的那一部分,而是更多地成爲美國的那一部分,那它必然會跟隨美國的政策,從而採取不那麼友華的立場。

考慮到糟糕的中英關係會有損英國經濟,英國或會有一些表面上的戰術轉圜,但除非英國決定擺脫做美國的附庸,否則對中國的核心態度不會發生重大變化。

知事: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剛剛結束訪華,您如何評價克萊弗利此行?

羅思義:正如我剛纔所說,在語言上做些表面改變,或試圖表現出追求獨立政策的假象,對中國來說是站不住腳的。因此,在他訪華之前我就預測,這次訪問不會取得什麼實質性的成果,也不會產生什麼重大影響。

中國作爲一個眼光長遠的國家,評估一個國家的依據是行動,而不僅僅是言辭。除非英國願意改變其政策,停止禁止華爲的5G設備、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和香港事務、停止參與高科技領域的對華遏制等行動,否則外交大臣試圖利用外交手段改變兩國關係不會取得明顯成果,中國也不會輕易被這種策略所左右。

知事:正如王毅在與克萊弗利會談時指出的,“中英關係面臨何去何從的戰略選擇”。中國人相信“行勝於言”,英方接下來會如何行動,我們拭目以待。

羅思義:中國不會上當

8月30日,北京,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訪華。

“這真是我有生以來聽到的最蠢的判斷”

知事: 幾年前,英國政界多次表達希望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想法,當時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曾表示,英國希望看到基於“一帶一路”建設的中英經濟合作和相互連通。英國爲何尚未加入“一帶一路”倡議?有哪些方面的考慮?

羅思義: 自從這些聲明發表以來,英國的經濟政策已經發生了災難性的轉變。疫情暴發後,英國總體GDP增長率每年僅爲0.1%,人均GDP增長率和平均增長率也是零,這表明GDP唯一的增長源自人口增長。這無疑是一個災難性的經濟表現,說明英國經濟在多個領域都偏離了正軌。

七年前,在卡梅倫擔任英國首相期間,他認識到兩國在經濟上的互補性,英中關係有過一段“黃金時期”。然而,在此後的時期,英國的經濟和政策完全偏離了正軌,原因很簡單——英國決定屈從於美國,我幾乎爲此感到惶恐。

英國之選擇脫歐,主要受到美國重要人物的支持。例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希望英國脫歐以削弱歐盟。爲了取悅美國,英國選擇了脫歐,但美國卻至今未向英國提供自由貿易協議,因爲擔心損及自身利益。

此外,英國還採取了強硬的反華立場,以迎合美國,這也是爲什麼英國與“一帶一路”倡議保持距離,並且禁止華爲參與本土5G網絡建設,後者更是一場大災難。這些決策使英國過度依賴美國,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知事:美國污衊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讓沿線國家陷入“債務陷阱”,您認爲“一帶一路”是債務陷阱嗎?

羅思義:這是我有生以來聽過的最荒謬的經濟論點之一。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完全僅依靠現金流來爲所有投資提供資金,大部分公司通過貸款來融資。投資帶來的生產增長將產生高於借入資金利率的回報,這是全球每家大公司的常態運作方式。關鍵在於確保投資項目的回報率要高於所藉資金的利息。

如果一家公司通過借款投資項目,最終回報卻低於支付的利息,這是借款行爲本身錯誤嗎?不是,這是因爲企業選擇了不當的投資項目,是商業決策出現了偏差,而不是因爲公司或銀行進行了借款。因此,所謂的“中國製造的債務陷阱”觀點絕對是站不住腳的。

此外,美國沒有將這種邏輯應用到自身。它從未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世界銀行提供貸款。它對自己的銀行業又做了什麼?美國的銀行是否因爲向他國提供貸款而被認爲是不安全的?有人呼籲美國銀行停止放貸嗎?這太荒謬了。

我認爲,“一帶一路”倡議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發展倡議,因爲它符合世界範圍內“全球南方”崛起的大趨勢。中國希望參與“全球南方”,這是合理的選擇,任何明智的實體都會尋求進入增長最迅猛的市場。

而且,“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實現互利共贏,中國從“全球南方”國家的快速經濟增長中受益,而這些國家也從中國作爲全球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的角色中獲益。這是一項共同發展的倡議,美國沒有理由對此惡意揣摩和詆譭。

如果美國也能夠採取更爲理性的政策,將重心放在擴大與“全球南方”國家的貿易往來上,一樣能獲得經濟增長的回報。但如果美國仍把注意力侷限在增長緩慢的經濟體,比如它的歐洲盟友,就難以取得亮眼的成果。

羅思義:中國不會上當

8月30日,在山東港口青島港,“一帶一路”國家的航線一派繁忙。

挑釁仍在繼續

知事:路透社9月1日披露,美國政府將在下週宣佈向烏克蘭提供貧鈾彈,將成爲繼英國之後第二個向烏方輸送這種“毒彈”的國家。您如何看待美英等國持續向烏克蘭供武的行爲?

羅思義:這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只會使情況惡化。俄烏衝突的根源在於北約東擴,俄羅斯曾多次警告美國不要這麼做,一旦北約擴大到東歐,就意味着越過了俄羅斯的紅線,美國應該非常清楚這一點。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的前車之鑑還擺在眼前。以古巴到美國如此近的距離,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允許蘇聯在古巴部署這些導彈,即使引發核戰爭也在所不惜。

而基輔到莫斯科之間的距離只有哈瓦那和華盛頓之間距離的一半。如果美國當年堅持不許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的原因是距離自己太近了,那它就應該明白俄羅斯在北約東擴問題上的立場。這完全是對俄羅斯的挑釁,這就是戰爭的起因。

此外,美國還支持對東烏克蘭講俄語人口的權利的侵犯。這個羣體佔全烏克蘭人口的約25%,烏克蘭甚至禁止他們使用俄語作爲官方語言。如果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加拿大,突然禁止部分人口使用法語,毫無疑問魁北克會立刻投票支持該地區獨立。

西方應該採納中國的建議,立刻停火,並解決諸如烏克蘭是否加入北約等相關問題。但美國似乎並沒有朝這個方向發展,這種繼續向烏克蘭供應武器的政策就是挑釁的繼續。

羅思義:中國不會上當

2022年6月,美國軍方人員在準備幾枚被污染和損壞的貧鈾彈。

知事:歐洲的經濟受俄烏衝突的影響有多大?

羅思義:要理解這一點,必須從更廣泛的歐洲形勢入手。地理意義上的歐洲也包括俄羅斯,由於俄羅斯擁有巨大的國土面積和人口,它助力歐洲形成了平衡的經濟體系,即西歐有高度集中的製造業,東歐有豐富的原材料。當東歐和西歐關係良好時,歐洲經濟就會發展得很好。

但美國不喜歡這樣,出於它自己的發展訴求,它想在東西歐之間打入楔子,製造隔閡,這給歐洲造成了實質性的傷害。

這類似於德克薩斯州和美國其他地區之間的劃分。如果你把德克薩斯州趕出美國,就相當於把美國最大的石油和主要原材料供應商趕出了美國,這對美國經濟是一個巨大的損害。美國分裂東西歐的政策也給歐洲經濟造成了結構性損傷。

事實證明,歐洲的發展模式是災難性的,歐洲正在經歷政治制度的統一、軍事聯盟的枷鎖和經濟災難。在過去四年裏,歐洲經濟幾乎沒有增長,俄烏衝突爆發後就更不用說了,歐洲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相比之下,亞洲存在着另一種已被證明有效的模式。在東亞,各種各樣的政治體制可以並存,沒有人想在東亞推動政體統一或試圖建立如北約一般的軍事集團。儘管東亞也經歷過二戰、冷戰時期的多次大戰,但該地區已經從衝突走向和平,成爲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

因此,除非歐洲採取措施擺脫美國的影響,否則情況不太可能有明顯改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