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財商學院 崔恆宇

茅臺與瑞幸的聯名,對大多數品牌沒有借鑑意義,但有啓發價值。

連茅臺都在積極數字化轉型、主動拉近與年輕市場的距離,沒有任何一個品牌可以高枕無憂、固步自封。

一財商學院盤點近兩年茅臺的主要轉型動作,分析成功與否,並從DTC、私域和AIPL人羣模型等視角,探討茅臺在這場成功的種草背後,爲何沒能將轉化做得更好,希望給更多消費品牌以啓發。

說茅臺前,不如先聊聊黃金現象。

中國大媽愛黃金,中國大爺愛茅臺。黃金和茅臺,都是“硬通貨”,但都在年輕人的錢包外徘徊。年輕人覺得黃金老氣,更不愛白酒社交。羅蘭貝格報告稱,中國30歲以下人羣中,喝白酒的只有8%,年輕人更偏愛啤酒、葡萄酒和洋酒。

不過,黃金比茅臺聰明,更比茅臺努力。在討好年輕人的路數中,黃金品牌們貢獻了不少經典打法——年輕人不愛去門店買,線上全渠道佈局;嫌貴,拆成小金豆賣;嫌醜,瘋狂IP聯名,迪士尼、奧特曼、孫悟空聯個遍。

年輕人不愛白酒,白酒圈的動作卻顯侷促,茅臺主要乾了三件事:酒味冰激淋、酒味咖啡、酒心巧克力,其他白酒同行也無出其右。

第一件,茅臺冰激淋,最早出現在2019年的淘寶造物節,直到2022正式上市,一年累計銷量1000萬杯。第二件,“茅瑞聯名”,與瑞幸聯名推出的“醬香拿鐵”首日銷量突破542萬杯,一天銷量抵茅臺冰激淋忙半年。第三件,茅臺酒心巧克力,即將上市。

以上三件事,遵循兩個共同邏輯:一是甜口,想用甜味劑與白酒氣味的對沖,騙過年輕人的味覺。二是化整爲零,把一瓶瓶的酒,滴進咖啡調料,一滴滴地賣,降低消費門檻,算是跟黃金行業的小金豆學了一招。

不過,如果茅臺懂DTC,懂私域、懂內容化、懂八大人羣、懂AIPL,懂種草到收割……或許在“53度飛天茅臺”的單品勝利之外,能收穫更多果實。茅臺酒的產能有限,但是品牌力無限。在類“茅瑞聯名”的營銷動作中,如何放下芝麻,捧起西瓜?

在DTC(Direct-to-Consumer直面消費者)這件事上,茅臺在進化,並取得很大成功。

貴州茅臺財報,茅臺酒的主要銷售路徑是直銷、批發代理(含社會經銷商、商超、電商等)。縮減經銷商,是直面消費者的必經之路,2018年至2023年上半年期間,茅臺的國內經銷商從2987個縮減至2082個,削去3成。

直銷部分,於2022年3月推出數字化營銷平臺“i茅臺”,累計註冊用戶突破4200萬,累計實現酒類不含稅收入212億元。其中,2023半年報報告期內,貴州茅臺直銷收入314.19億元,營收佔比達45%,“i茅臺”貢獻了93.39億元。

從這份成績單來看,“i茅臺”一騎絕塵,代表着茅臺數字化營銷的絕對突破。但客觀看,只是收割了茅臺品牌力的紅利。

反觀瑞幸,據2023財年第二季度財務業績,截至二季度累計消費客戶數超過1.7億,月均交易客戶數達4307萬(上一季度同維度數據爲2949萬),此外,今年6月瑞幸咖啡消費用戶數突破5000萬。

重點對比用戶數,瑞幸累計客戶1.7億,月消費用戶峯值達5000萬。“i茅臺”1年多累計用戶爲4200萬。一財商學院發現,此次“茅瑞聯名”中,醬香咖啡的購買界面上,並未有任何路徑爲“i茅臺”導流,而“i茅臺”的開屏頁/首頁banner卻都直接導向瑞幸的購買鏈接。也就是說,茅臺在用4200萬的全部用戶資產,爲瑞幸1.7億的大盤引流。

如何反向導入用戶?1.7億流向4200萬,“i茅臺”或許沒想過。

嚴格意義上,私域也屬於DTC的一個路徑,“茅瑞聯名”中,我們發現一個極爲特別的私域對照。

先說瑞幸,門店、app、微信小程序、微信社羣構成瑞幸的主要DTC觸點,緊緊圍繞消費者點單、領券兩大剛需設計運營動作,將線下萬家門店和線上零售系統、發券系統牢牢鎖定。

僅僅看微信社羣這一私域就別有洞天,據‘宋星的數字觀’推算,瑞幸日均總杯量在350萬杯左右,社羣每日可貢獻40萬-100萬杯,成爲銷售主力。必須承認,瑞幸陷財務危機後的翻盤,私域起到了關鍵作用。不僅是瑞幸,山姆、星巴克麥當勞等國際企業,都在佈局私域,試圖用微信生態持續觸達消費者。

再看茅臺,茅臺的私域同樣從自建app開始,並沒直接抱任何平臺大腿,充分發揮產品的稀缺性,在自營陣地玩起預約申購。

相比瑞幸用“送券”和“持續推新品、營銷”的組合拳,茅臺就一招——難買,得搶。這一招,用在“53度飛天茅臺”上完全奏效,遺憾是超級單品產能有限,茅臺甚至不敢花太大的力氣使勁賣,根本不夠賣。

對於茅臺而言,私域的價值必然不止於賣酒,而是找到第二增長曲線的方向,併成爲第二曲線冷啓動的先鋒隊,或許可以先研究酒味冰激淋和茅臺靈感水,到底誰纔是消費者真正愛買、持續復購的商品。

如果用阿里巴巴的AIPL來看“茅瑞聯名”,直呼遺憾。

AIPL模型包括建立消費認知(awareness)、產生購買興趣(interest)、購買(purchase)和忠誠客戶(loyalty)四個部分,是一個從種草到收割、復購,不斷加深品牌與消費者關係的過程。

茅臺用醬香咖啡,讓年輕人喝上了第一滴茅臺,然後呢,茅臺官方表示,“醬香拿鐵”將成爲常設產品,長期推出。但更爲重要的“人羣資產”,不見其用。

到底是誰在購買醬香拿鐵?什麼城市、性別、年齡、職業、收入水平、支付方式、有無家庭、有幾口?

他們有什麼消費偏好?有什麼行爲標籤?有什麼產品偏好?如果針對他們再推出一款產品,大概用何種方式、什麼產品定位,更能夠精準擊中?

換句話說,如果說“醬香咖啡”是茅臺獲取年輕客戶的“鉤子”,它希望接下來發生什麼?更多人關注茅臺品牌?更多人購買“醬香拿鐵”,持續復購?還是購買茅臺的其他產品?茅臺似乎沒想過。

茅臺集團董事長丁雄軍曾表示,貴州茅臺將加大研發酒心巧克力、含酒飲品、棒支、軟冰等產品,建立不同類型、不同價位、特色顯著的產品矩陣。如果在茅臺的設定中,“醬香拿鐵”是第一彈,第二彈是酒心巧克力,依據是什麼,它能接住咖啡的流量效應嗎?

先看巧克力是個怎樣的市場?智研諮詢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巧克力及製品產量達52.50萬噸,需求量達57.99萬噸,市場規模達241.82億元。預計2023年中國巧克力及製品需求量將達到67.68萬噸,市場規模將達到299.35億元。

反觀冰激淋市場,《2022冰淇淋消費趨勢報告》顯示,中國冰淇淋市場規模預計從2021年的1600億元增長至2026年的2460億元。

也就是說,巧克力市場規模約爲冰激淋的1/10,並且冰激淋市場經過鍾薛高、中街等國產品牌的市場教育,逐步走上千億規模。在中國市場,巧克力市場小而不美,且與健康食品的消費大趨勢違背。

“醬香拿鐵”爲瑞幸帶來了聲量和銷量,卻只爲茅臺帶來了熱鬧,或許茅臺該思考的是,其推行的“五合”營銷法(資源整合,主動營銷;數字融合,數字營銷;文化相合,文化營銷;品牌聚合,品牌營銷;管服結合,服務營銷),如何從並行到產生更多化學反應。

茅臺酒水產能有限,供不應求,營銷再好卻無法轉化。如何利用品牌力,做出新產線?DTC、私域不要拱手相讓,依此獲取新的用戶畫像,以用戶爲驅動做新的產品定位(茅臺周邊)。

內容做大品牌價值,在貨架形態下,用商品矩陣做好承接。

另外,該有一個清醒的認知——年輕人仰慕“茅臺”品牌,不代表“擁抱白酒”。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