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醫藥大股東出手增持。

9月13日,復星醫藥控股股東復星高科以自有資金約2000萬元增持復星醫藥0.03%股份,此外,公司大股東擬在1年內耗資不低於1億元增持復星醫藥,累計增持比例不超過2%。

近年來,醫藥股表現持續低迷,調整時間跨度之大和調整幅度之寬,在資本市場較爲極致。醫藥股作爲“長坡厚雪”的重要行業之一,承載了較多長期資金,其爲何“跌跌不休”?醫藥板塊何時見底?備受市場關注。

復星醫藥大股東增持

9月13日,復星醫藥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復星高科當日以自有資金人民幣約2008.22萬元增持公司A股股份共計72萬股,成交價格約27.89元/股,約佔公司股份總數的0.03%,增持後復星高科持有公司35.85%股份。

與此同時,復星醫藥表示,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內在價值的認可,復星高科(及/或通過一致行動人)擬於2023年9月13日(含當日)起的12個月內通過擇機增持公司股份(包括A股及/或H股),累計增持總金額摺合人民幣不低於1億元(含本次增持)、累計增持比例不超過截至2023年9月13日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的2%(含本次增持,且滾動12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數量不超過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的2%)。

復星醫藥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213.95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17.77億元,同比增長15.74%,最新市值748億元。

不過,復星醫藥股價表現卻持續低迷,今年以來股價下跌19.45%。復星醫藥大股東選擇此時增持,被市場解讀爲“復星系”看好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同時藉此向市場表明“復星系”流動性有所改善。

日前,復星醫藥實際控制人郭廣昌在復星國際2023年中期業績發佈會上表示, “非常明確的一點是,我們已經穿越了週期,復星的現金流壓力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更多地聚焦發展,聚焦已經形成優勢的業務板塊。” 復星國際發佈的2023年半年度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復星國際實現總收入970.6億元,同比增長10.9%,報告期內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到13.6億元,而復星國際上半年合併報表總負債同比更是大幅下降402億元。

郭廣昌的“復星系”發展至今已成爲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之一,而復星醫藥屬於復星系中重要一環。2022年“復星系”深陷債務漩渦,復星醫藥股價承壓。

當年9月14日至9月30日,復星高科累計減持復星醫藥3910.66萬股A股股票,套現資金約11.83億元,自此之後復星醫藥股價一路走低,並於10月12日下探至27.64元/股的階段性低位。

2022年10月24日,郭廣昌在與機構投資者交流時,坦承減持復星醫藥是“敗筆”。當晚,復星醫藥公告,復星高科決定提前終止減持計劃,並承諾一年內不減持復星醫藥股份。

在減持計劃提前終結後,復星醫藥股價在2022年底有所反彈,不過受醫藥板塊股價整體低迷影響,復星醫藥今年股價再次走低。

醫藥股“跌跌不休”,資金持續抄底

近兩年,醫藥股表現一直不盡如人意,受集採政策、疫情反覆、醫療反腐、估值下調等多重因素影響,醫藥板塊持續低迷,如中證醫藥指數自2020年高位回撤幅度超44%,意味着整個板塊接近腰斬,調整時間跨度之大和調整空間之廣頗爲極致。

今年上半年,醫藥行業淨利潤同比下滑20.89%,一季度下降27.35%,二季度下降11.97%,醫藥股淨利潤增速大幅跑輸市場平均增速。

醫藥股基本面不佳,股價仍未出現好轉,我武生物綠康生化、衆生藥業、翰宇藥業等33只醫藥生物公司年內股價跌幅超20%。

醫藥基金則成爲今年業績表現最差的行業主題基金之一。如生物藥ETF、疫苗生物ETF、醫療ETF等年內跌幅均超20%。

不過,市場普遍認爲醫藥股估值來到歷史較低位置,資金抄底跡象明顯。

數據顯示,投資者對於醫藥類ETF的態度是“越跌越買”,不少醫藥類ETF份額持續增長。有市場人士認爲,在醫藥板塊接連下挫之際,資金借道ETF加倉醫藥股,反映市場對醫藥板塊底部佈局機會的關注。

從公募基金2023年半年報數據來看,醫藥生物是公募基金配置排名第三的行業,相比一季度末持倉比例還有所增加。

產業層面,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以及對公司價值的認可,不少醫藥上市公司或高管紛紛發佈增持公告,彰顯市場信心。

如上海醫藥公告稱,2023年9月11日,公司收到控股股東上實集團通知,上實集團通過下屬全資子公司上實國際增持了公司H股10萬股,約佔公司總股本的0.003%,本月初公司曾公告增持公司H股股份共計4364.72萬股,約佔公司已發行H股股份總數的4.749%,佔已發行股份總數的1.179%;富祥藥業司副總經理陳應惠9月7日通過集中競價方式增持公司股份8.5萬股;仁和藥業公司董事長楊瀟計劃自 2023 年 7 月 20 日起 6 個月內,以自籌資金增持公司股票合計不低於 1 億元,增持股份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 1.2%。

機構:後續板塊會分化,需積極尋找機會

整體而言,雖然醫藥板塊股價持續低迷,但是市場仍看好醫藥板塊的長期投資價值。

從機構持有醫藥板塊比例來看,2020年下半年公募基金整體減倉醫藥,醫藥板塊佔公募基金股票投資市值的比例持續下滑至2022年上半年。自2022年下半年開始,公募基金持有醫藥板塊的比例在12%左右浮動,減持的趨勢終結。

大成基金鄒建近日表示,對於近期醫藥板塊政策變動的影響,現在至少不應該是一個完全悲觀的時候,這個時候應該是積極尋找機會,目前比較看好幾個方向,如創新藥及相關產業鏈、創新器械等。

匯添富基金張韡近期表示,受相關事件的影響,醫藥二級市場處於非理性震盪狀態,更多是大家對短期不確定性的擔憂。隨着時間推移,行業政策導向逐步清晰,對醫藥板塊只會更爲樂觀。

富國基金趙偉則認爲醫藥板塊存在結構性機會。從整個醫藥供給需求框架看,他認爲需求沒問題,供給要調結構,集採的影響趨弱,政策對創新的傾斜很明顯,最好的阿爾法是建立在貝塔基礎上的。他認爲,醫藥行業貝塔是有的,但不是所有公司都有估值。在相對“卷”的行業要選有特色的,首選出海,其次是管線靠前的ADC(抗體偶聯藥物)或將帶來的創新藥出口海外市場,進一步打開國內創新藥的市場空間。

博時基金陳西銘認爲,市場對於此次反腐的首次反應目前已基本體現,醫藥反腐對行業而言更多是“短空長多”,經兩年多的調整後,800醫藥指數估值比近5年94.23%的時間都要更“便宜”,後續板塊會分化,子行業表現差異會比較大,那些被時代拋棄的企業將繼續下跌,但嚴守合規紀律、牢築底線意識的頭部企業後續會走出來。長期而言,她看好三條主線:一是自費可選醫療消費,就是自己花錢而且可以自己選擇品牌的醫療消費;第二是創新,主要是創新藥和創新器械;第三是中國在全球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比如醫療設備和創新藥產業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