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當地時間11日下午,日本福島核電站第一批次的核污染水全部排出,意味着約7800噸的核污染水已經流入太平洋。核污水的排放,必然會對海洋生態帶來影響,尤其是海產品。不少消費者都在關注,海鮮還能喫嗎?是否要給家裏的冰箱冷櫃囤點海產品?

白鹿視頻報道,前段時間,在得知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後,一位家住沿海城市的市民爲了每天都能喫到海鮮,準備將3米長冰櫃囤滿海鮮。據該位市民表示,她打算將冰櫃塞滿,在覈污水影響到海鮮的時候,還能喫到新鮮的海鮮。

相關統計顯示,受相關消息影響,消費者紛紛囤積海產品,多個平臺的海產品銷量暴漲。據東方甄選透露,在日本排放核污水的當天,其自營南美白蝦銷量暴漲,截至17點,今日銷量已經突破2.5萬單,遠遠高於日常的7000單銷量。

對此,對於未來我國流通的海鮮食品是否會受到日本核污水排海影響,還是要等權威部門的官方數據與判斷,建議消費者理性消費,不要盲目囤貨。不少網友也表示,海鮮也有保質期,如果儲存不當,存放久了很容易變質,而且放久了的海鮮也不好喫。

雖然從目前來看,“囤海鮮”還有點爲時尚早,不過,這也引發了新的討論,如果真的需要冷凍儲藏,尤其是像海鮮這類的保鮮要求更高的食物,家裏的冰箱/冷櫃又是否夠用呢?

說起囤貨,自然少不了家裏的冰箱冷櫃。事實上,在此前疫情封控尚未解除的時候,就曾經掀起過一股囤貨熱,不少家庭都選擇加購一個冰箱或者冷櫃來囤貨。不過,隨着疫情過去,人們對於囤貨也迴歸理性。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3年1-7月,中國家用冰冷市場規模623億元,其中冰箱550億元,同比增長4.0%,冷櫃73億元,同比下滑8.2%。家用冰冷市場發展迴歸常態。

在家庭儲存方面,冷櫃市場在連續下滑五週後迎來了小幅增長,奧維雲網(AVC)線下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第36周銷量同比增長7.8%,其中家用場景下大冷凍櫃同比增長53.7%,立式冷凍櫃同比增長18.6%,雙溫櫃同比增長17.2%。在商用儲存方面,奧維雲網(AVC)監測數據顯示,商用冷藏櫃同比增長25.5%,商用冷凍櫃同比增長53.1%,在海鮮產品需求激增下,商用冷藏、冷凍產品迎來爆發期。

這樣來看,此次日本排放核污水造成的“囤海鮮”給市場帶來的影響有限,家電消費需求不會過多釋放,奧維雲網(AVC)預測,接下來的十一黃金周促銷期,冰箱市場全渠道零售額75.2億元,同比增長2.9%,冷櫃市場全渠道零售額5.2億元,同比下滑22.5%。

不過,也有行業人士認爲,雖然說囤貨對冰箱/冷櫃銷量的推動效果有限,但這次事件可能會成爲一個契機,以後消費者在選購冰箱/冷櫃時,會更加看重產品的容量和保鮮性能,特別是保鮮性能,除了像海產品這類新鮮的食材,肉類、果蔬、以及像藥材、化妝品等貴重物品,都是以後需要精細儲存的物品,這無疑對冰箱冷櫃的核心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前舉行的IFA2023展會上,多家家電企業都不約而同的推出了在保鮮鎖鮮性能上有了新升級的冰箱產品。

具體來看,康佳展出的558冰箱,搭載專屬雙15天生態原鮮技術,可通過冰點精準控制,程序性變溫,打斷肉類凍結過程,實現15天微凍易切;同時,支持智能感溫,自動匹配最適宜的溫度與溼度,實現果蔬15天持續保鮮,還設有獨立的黃金4℃母嬰空間以及多維抑菌功能,除菌率>99.79%。

美菱展出的凍鮮生冰箱,首創頂置恆溫鮮凍系統,通過頂置恆凍,柔風鎖鮮、冷凍恆溼三大技術,徹底顛覆傳統冰箱“忽冷忽熱、反覆冷凍”的技術原理,實現鮮肉細胞表面“無風感有動感”。相比於普通冰箱,凍鮮生冰箱裏面的食物,細菌滋生降低50%,揮發性鹽基氮降低30%,特別是鮮味營養物質流失率減少50%。

海爾全空間保鮮冰箱搭載磁控冷鮮科技,以均勻恆定的磁場定格食材分子運動,避免自身代謝帶來的損耗,使得冷鮮肉紅嫩鮮香10日如初,隨取隨切;TCL冰箱的格物系列冰箱搭載“分子保鮮科技”,可以通過生物磁場調節食材細胞內分子運動狀態,讓食材達到持水、抗氧化、抑菌的多重保鮮效果。

從數據來看,高端市場成爲了拉動冰箱增長的重要動能,奧維雲網監測數據顯示,23年上半年,十字、對開冰箱產品在線上渠道均價分別增長0.9%和12.9%。大容積和嵌入式的冰箱產品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二季度線下冰箱市場600L+大容積冰箱零售額佔比23.0%,上半年線下冰箱市場嵌入式產品零售額佔比28%,新品數量顯著增多。

奧維雲網預測顯示,今年冰箱市場場景化、高端化的驅動,第四季度市場會迎來較好恢復。預測2023年“雙11”促銷期冰箱市場全渠道零售額162億元,同比增長10.5%,冷櫃市場進入旺季,恢復至原有發展路徑,全渠道零售額8.1億元。

對於冰箱冷櫃未來的發展,家電網主編李韜認爲,冰箱雖然已經是成熟的家電品類,但從目前來看,家庭專業、分級儲鮮消費需求出現,家電家居家裝一體化,預製菜興起等,都給冰箱、冷櫃帶來了新的機會,如何更好地通過創新迭代,去擊中消費者的痛點,將會成爲冰箱企業突圍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