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一直以韌勁著稱,但現在的德國經濟出現了停滯狀態。

德國聯邦統計局8月下旬公佈的數據顯示,德國4月到6月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保持在上季度水平。8月份德國商業景氣指數爲85.7,低於7月份的87.4。8月份德國企業的萎靡情緒超出預期。商業景氣指數連續4個月下跌,加劇了人們對德國經濟可能在一年之內第二次陷入衰退的擔憂。

總部位於慕尼黑的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克萊門斯·福斯特表示:“德國經濟尚未走出困境。”該研究所的月度調查顯示,製造業、服務業、零售業和建築業這四個主要行業的信心均出現下降。8月29日,德國總理舒爾茨宣佈了一項針對德國經濟活動的龐大復甦計劃,該計劃的力度超出預期,尤其是在稅收方面。

德國經濟一直以韌勁著稱,但現在的德國經濟出現了停滯狀態。有媒體稱,最令人擔憂的是,德國引以爲傲的經濟模式和政府似乎無法提供人們所期望的增長和公共服務。

當前德國經濟的基本事實

第一,2022年德國GDP增長1.8%,但2023年德國經濟增長率可能爲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專家表示,德國將是G7(七國集團)中唯一未能在2023年實現增長的國家。能源密集型行業受到高能源價格的影響,而高通脹導致實際工資下降,抑制了消費。隨着利率上升,企業也越來越多地將融資瓶頸視爲產出的制約因素。這些因素共同導致德國近幾個月陷入衰退。工業經濟長期以來一直是德國經濟強大的因素,現在它正在成爲一種負擔。

第二,德國出口下降。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最新數據,2023年上半年,德國對華出口份額下降到6.2%,是自2015年以來的最低值。相比之下,2020年,該比例達到歷史新高7.9%,2021年下降到7.5%,2022年再下降到6.8%。

今年前6個月,德國約10%的出口額流向了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美國因此是“德國製造”商品最重要的買家,領先於法國、荷蘭和中國。德國工商會表示:“今年上半年,德國對外貿易極其疲弱。“德國工業的積壓訂單越來越少。持續高漲的通脹率給出口型企業帶來壓力。德國下半年出口經濟前景依然“陰雲密佈”。

第三,通貨膨脹略有下降。能源和食品價格導致德國通脹上升,但通脹的漲幅減弱,7月份通脹再次有所減弱,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6.2%,6月年度的通脹率仍爲6.4%,5月爲6.1%。7月份,食品再次成爲價格驅動的因素,同比上漲11.0%。能源價格也較6月份上漲5.7%。大多數分析師預計,未來幾個月價格將進一步放緩。這應該得到歐洲央行的支持,歐洲央行於7月27日連續九次上調關鍵利率,升至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第四,失業率和就業不足有所上升。德國7月份失業人數爲262萬人,比6月份增加了 6.2萬人,比一年前增加了14.7萬人。失業率上升0.2個百分點至5.7%。傳統上,德國夏季的就業率較低。今年,由於德國經濟停滯不前,持續高通脹和俄烏衝突等因素,導致對勞動力需求減弱。

德國宏觀經濟政策的挑戰

第一,德國債務已超過了《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的規定。根據德國財政部4月的說法,2023年德國財政赤字將佔GDP的4.25%,高於上一年的2.6%。受過去幾年疫情和能源危機的影響,政府的財政支出擴大。然而,德國財政部表示,由於能源價格下跌,需要的資金明顯減少。根據歐盟《馬斯特裏赫特條約》,一國預算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國債總額不得超過GDP的60%。該規則自2020年因應對新冠疫情而首次暫停,但暫停期限至2023年年底。

7月初,德國通過的2024年預算宣佈迴歸“正常財政”,該預算劃定了過去三年的鉅額支出,削減了新增借款,並對所有部門實施緊縮措施。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安·林德納表示:“國家不能用錢解決一切問題,我們的擴張性財政政策現在必須結束。”到2023年年底,德國將承擔5070億歐元的新債務,使該國的總體負擔從2019年佔GDP的59.6%上升到今年的67.75%,高於歐盟60%的上限。

預算案出臺之際,德國經濟陰雲密佈。該國正陷入衰退,通脹居高不下,商業信心惡化,失業率上升。一些經濟學家將德國描述爲“歐洲病夫”。面對當前德國經濟停滯或衰退的局面,德國政府能否堅持“債務剎車”就是一個考驗。

第二,歐洲中央銀行上調利率給德國金融穩定帶來考驗。7月27日歐洲央行將三大主要利率均上調25個基點,爲連續九次加息,利率達到2008年9月以來最高水平。歐元區至7月27日歐洲央行存款機制利率3.75%,主要再融資利率4.25%,邊際貸款利率4.5%。利率上升帶來新的挑戰,所有金融中介機構的流動性風險均有所上升。

2023年初,美國和瑞士的一些銀行陷入困境,給包括德國在內的全球銀行信用違約互換(CDS)利差和股價帶來壓力,此後市場趨於穩定。展望未來,德國的流動性風險將通過廣泛的存款保險得到緩解。到2023年底,重要機構的流動性覆蓋率將達到154%,次要機構的流動性覆蓋率將達到178%。儘管如此,今年早些時候全球銀行融資市場的動盪凸顯出情況可能會迅速發生變化。

在非銀行金融領域,隨着利率上升,開放式投資基金也面臨贖回風險,特別是考慮到它們在過去10年中提高了資產的利率敏感性,並且相互關聯性很高。爲了應對旨在降低這些風險的監管變化,四分之一的投資基金引入了流動性管理工具,包括門檻和通知期,但需要進一步採用此類工具。泛歐銀行聯盟和資本市場聯盟的完成將進一步增強金融穩定。

第三,面臨如何提升勞動生產率的考驗。德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長在過去10年中有所下降,落後於非歐洲發達經濟體。同時,企業登記數量也呈現下降趨勢。德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相對較低,主要是由於信息通信技術資本深化程度較低和多要素生產率較弱。爲了提高生產率,需要制定政策來培育商業活力和促進私人投資,包括促進最佳資源配置和技術傳播。改善融資渠道,特別是年輕企業的融資渠道和無形資產投資,並減少行政負擔。

德國經濟模式面臨挑戰

第一,德國經濟模式的特徵。按照慕尼黑經濟研究所的說法,德國經濟模式有四個特徵。一爲出口導向型。德國對中國和美國市場高度依賴。德國汽車公司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汽車在中國銷售。德國的對外貿易呈多元化特點,中國的份額約爲10%。二爲製造業起重要作用。製造業增加值佔GDP份額爲18.3%,明顯高於意大利的15.2%或法國的9.2%等。三爲嚴重依賴化石燃料,其中很大一部分直到最近還是從俄羅斯進口。四爲國防開支在預算中的比例很低。

第二,德國經濟模式面臨四個挑戰。

挑戰之一是數字化。在數字化領域,挑戰包括提供基礎設施和數字化公共管理,以及塑造數字商業模式和數據市場的條件。對勞動力進行數字技能教育和培訓也至關重要。根據數字化的國際比較研究和排名,德國總體處於中等水平。經歷了長期工業繁榮的德國對國內一些薄弱環節掉以輕心。德國在支持汽車、機械和化工等傳統產業方面做得較好,相比之下,在培育數字技術等新興產業方面則差一些。德國唯一的大型軟件公司思愛普SAP)成立於1975年,但至今沒有成爲世界級的數字公司。

公共部門和醫療保健領域的數字化程度弱,而且數字商業模式缺乏開放性。 德國對Uber、Airbnb或在線藥店等公司進行了抵制。歐洲數據保護立法阻礙了數據的使用。令中國消費者驚歎的是:德國人癡迷於現金支付,近60%的德國人都用現金購物。德國多年來公共投資的匱乏導致基礎設施日漸破損,高速互聯網和手機網絡很差。

挑戰之二是勞動力短缺。近十幾年,德國存在勞動力短缺的現象。由於勞動力減少,估計有200萬個工作崗位空缺。約43%的德國企業難以招到工人,填補一個崗位的平均招聘時間接近6個月。德國企業高管抱怨缺乏熟練工人,複雜的移民規則令公司難以從國外引進合格工人。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老齡化。而德國的社會保障體制不鼓勵勞動力積極參與工作,慷慨的養老金制度給退休人員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導致勞動力的參與率走低,移民成爲勞動力來源的一個途徑。數字化帶來的自動化也將是解決勞動力短缺的途徑。改革養老金制度將成爲德國政府面臨的一個挑戰。

挑戰之三是減排(去碳化)。過去30年,德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了約39%。但是與德國承諾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相比,39%還是太少了。到2030年,德國還必須再增加26個百分點,到204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減少到零。如今,實現這些目標似乎不現實。無論如何,進一步的脫碳之路需要德國經濟的重要部門進行深刻變革。汽車行業就是一個例子。

德國目前40%的電力來自核電和煤炭。核電站於2023年春天關閉,燃煤發電計劃於2030年結束。這迫使需要風能和太陽能的加速發展,綠色氫的使用有望彌補風能和太陽能的波動。人們一致認爲,將德國經濟的全部能源供應轉變爲氣候中和需要很多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

爲了能源供應,迄今爲止的計劃是建造大量燃氣發電廠,然後將其轉換爲使用氫氣運行。但是俄烏衝突讓德國不得不重新考慮計劃。在可預見的將來,德國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將停止。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可以通過進口液化天然氣來解決問題,但成本肯定會大幅上升。由於歐盟國家爭相尋找俄羅斯天然氣的替代供應源,歐洲能源價格雖然已從去年的峯值回落,但德國工業面臨的成本仍高於美國和亞洲競爭對手。

挑戰之四是地緣政治影響了對外貿易。俄烏衝突和中美關係等地緣政治的變化使德國對外貿易處於碎片化的貿易環境中,導致許多公司將不得不開拓其他銷售市場並使供應來源多樣化,從而導致成本上升。

德國仍有很多優勢。憑藉深厚的技術和工程知識儲備以及在資本方面的專長,德國仍能從許多新興經濟體的未來增長中獲益。德國債務水平低於多數發達國家,金融市場將德國債券視爲世界上最安全的資產之一。

朔爾茨總理最近駁斥了有關德國的悲觀預測。他表示,德國需要變革,但不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行之有效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但朔爾茨難以阻止執政聯盟的內訌,這可能成爲德國經濟擺脫困境的阻力。

(作者繫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商學院經濟學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