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证鹏元

来源 I 中国经营报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积极发行供应链ABS,如成都银行在该行的2023年半年报披露,该行积极推动供应链ABS业务,成功获得110亿元深交所储架额度。

        中证鹏元结构融资评级部副总经理陈博杰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银行发行供应链ABS,可以对已授信或拟授信的客户进行营销,增加业务竞争力,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同时银行作为专项计划的资产服务机构,可以要求收取一定服务费。

        当前,监管层面也出台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受访人士指出,传统的依托核心企业和关键环节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产业供应链化和生态化发展趋势,由于供应链金融是将产业运营和资金运营相结合,依托产业引导金融,同时借助金融发展产业,因此,供应链金融的可持续化发展就需要从产业端和资金端两个方面突破。

畅通融资渠道、流动性高

        据了解,供应链金融ABS不仅能够盘活企业资金存量,降低间接融资的风险,而且能够从本质上突破传统的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因此受到融资人和金融机构的青睐。

        这其中,贸融类供应链ABS成为银行发力的重点。所谓贸融类供应链ABS,是一种通过引入信用证、银行保函等方式嫁接银行信用的创新证券化产品。

        陈博杰指出,传统供应链ABS产品,对核心企业的资质要求较高,通常要求主体评级AA+及以上。银行贸融类供应链ABS由于嵌入了银行信用(即由银行开具付款保函或者信用证),对债务人的信用资质要求相对低一些,主要由银行把控风险。

        从产品的业务逻辑来看,陈博杰分析,首先,对于银行机构,可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参与机构多为规模相对较小且对中收有考核要求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商行。银行信用加入方式包括信用证、付款保函等,以付款保函为主,属于银行表外业务,不占用或较少占用银行信贷额度。同时,相对于表内贷款全额占用风险资产,信用证和付款保函业务对银行的风险资产占用较少。其次,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可以及时收到资金,盘活应收账款。

       “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这类产品,相当于投资与银行增信相同评级的ABS产品,风险可控。不过相对于同期限增信银行的同业存单,在收益上会要求一定的流动性溢价。”陈博杰说。

        国海证券研报指出,随着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飞速发展,贸融类供应链ABS通过创新性嫁接银行信用的证券化方式吸引全市场机构投资人将资金投入欠发达地区的实体产业,有效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和市场接受度,帮助其盘活应收账款,畅通融资渠道并降低融资成本。

        与此同时,政策驱动也为供应链ABS发展提供积极的外部环境。今年6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挥银行间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功能,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质效的通知》,进一步加大对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旨在打好“组合拳”助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银行间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基础资产真实性问题待解

       “在供应链ABS中,基础资产的真实性等问题有赖于发行环节各中介机构在尽调环节的尽职尽责。律师等中介机构会对入池应收款的基础合同、发票等凭证进行仔细核查,以确保应收款的真实性,但应收款是否已付款导致其灭失,或者应收款是否在多个ABS产品中重复入池等问题的核查难度很高。靠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来加强基础资产的审查只是权宜之计。”陈博杰坦言。

        而这也是供应链金融存在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也指出,供应链金融作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持续发展面临一些障碍,主要表现在:第一,应收账款和存货高昂,资金流动不畅是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计18.87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3.3%;产成品存货5.40万亿元,增长17.1%,且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第二,供应链金融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运营资金短缺状况,甚至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资金困境愈加凸显。从现金循环周期指标看,以中小板制造企业为例,2017年为155天,2018年为195天,2019年为156天,2020年为177天,2021年为128天。第三,供应链金融领域违约和欺诈事件频繁发生,这一现象无疑说明供应链金融的运行以及监管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宋华建议,供应链金融的可持续化发展需要从产业端和资金端两个方面突破:

        首先,产业端需要从服务场景、运营流程和管理要素几个方面演化创新。产业服务场景是产业供应链运营以及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组织场域和范围。以往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场景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上下游,这一模式并不能真正惠及广大中小微企业,因此,需要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产业中广大的中上层级的企业(即具有一定品牌力或影响力但尚未成为行业龙头的企业)、地方产业平台或园区以及产业集群。

        其次,资金端也需要从目标取向、产品组合以及风控体系等方面创新发展。目标取向是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价值导向,以往开展供应链金融关注的是中小微企业的运营资金,通过融资借贷解决企业运营资金不足问题。这种目标取向导致金融机构过度关注借贷行为以及与之相伴的特定环节的资金利息或资金风险,而忽略从整体上判定供应链资金流的稳定和安全。事实上,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通过借贷解决特定环节的运营资金,更是通过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优化产业现金流。因而,立足于产业现金流优化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包括支付清分、业财管理、资金管理、保险服务、融资服务等)是未来供应链金融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京东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太辉看来,传统模式下,供应链金融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金融机构高度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和确权能力、信息共享和流转不够、与核心企业没有直接交易的中小企业贷款获得性低,且已发放的供应链金融贷款不良率相对较高。为破解这一难题,供应链金融科技应“跳出金融做金融”,通过科技赋能促进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的“双链联动”,即协同推进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整合共享“双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产品设计、产品营销、交易支付/贷款发放、售后(贷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人(客户)、货(产品和服务)、场(渠道)的相互转化,推动金融服务(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的融合发展。供应链金融科技“双链联动”的发展思路已在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中推进。未来,随着金融科技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加快推进和征信数据流转服务的不断规范,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将进入放量增长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