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援引英國《每日電訊報》18日報道,在聯合國大會召開之際,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透露,美國總統拜登將要求聯合國193個成員國“審視安理會架構”。

據悉,拜登正在推動讓“五至六個”國家成爲新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些國家中包括德國、日本、印度和巴西。

自1990年代以來,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就是熱門議題。其中的關鍵,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規模和“五常”的一票否決權問題。2005年,時任聯合國祕書長安南提出了兩個“安改”版本,沒能通過。2009年,聯合國又啓動了安理會改革政府間談判,但談了一輪又一輪,也一直沒有取得進展。

有趣的是,一直是聯合國欠費大戶的美國,從去年第77屆聯大開始,突然開始積極推動安理會改革。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格林菲爾德多次吹風安理會要擴容到11席,並對“五常”一票否決權進行限制。而今,隨着78屆聯大進入一般性辯論階段,拜登親自上陣了。這不禁讓人想探究美國爲何要積極推動安理會改革?又能否實現其目標?

不是爲了讓安理會更具代表性

首先有一點可以肯定,美國之所以積極推動安理會改革,不是爲了讓安理會更有代表性、更能體現地區平衡。

比方說美國表態支持“入常”的德日印巴四國,早在2005年就組成了“四國聯盟”(G4),想相互扶持一起“入常”,還向聯合國提交了他們所擬定的聯合國安理會改革框架草案。根據其方案,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由5席增加到11席,非常任理事國由10席增加到14席,新晉常任理事國可以在15年內沒有一票否決權,15年後由聯合國大會全體成員國表決,決定是否給予其否決權。

過去十多年裏,也沒見美國對G4表示支持。

此外,想“入常”的除了G4,還有以意大利、阿根廷、韓國、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國爲首組成的“團結謀共識”聯盟(也稱咖啡俱樂部),非盟都曾提出過安理會改革方案,也沒見美國應和。

美國表態支持G4“入常”,說到底是出於地緣政治考慮。

這一點,可以從去年9月77屆聯大美國突然提出限制“五常”一票否決權看得出來。美國提出該提議的背景,是俄烏戰事升級,美國希望在聯合國層面對俄施壓。最終,77屆聯大通過了83個共同提案國提出的一項決議草案,規定如果“五常”中任何一個或多個在安理會使用了否決權,聯大將在10日內自動開會,所有成員國可以對行使否決權的行動進行審查和評論。當然這個決議的實質影響也很有限。

而此次美國表態支持的G4,日印是所謂印太戰略的兩極,德國是應對俄羅斯的歐洲中樞,可以說,這是針對中國和俄羅斯兩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部署。

G4“入常”的條件遠沒有成熟

那麼,這次拜登親自上陣,能否成功推動G4成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答案是不可能。一方面,是程序上過不了關。根據程序,安理會改革首先得形成一個決議框架,這個決議框架在193個聯合國成員中須得到超過2/3的支持票(129票)才能通過。

很難想象,“團結謀共識”聯盟中的巴基斯坦會樂見印度順利“入常”,韓國尹錫悅政府雖與日本的關係有所修復,但過去一直是最堅決反對日本“入常”的國家。在歷史恩怨、現實地緣衝突等都理不順的情況下,拜登再支持G4,也未必能獲得多數聯合國成員的認可。

還有更關鍵的安理會內部表決制度。根據相關制度,安理會改革這樣的大事,需15個安理會成員中至少9國支持,且“五常”均不表示反對。其實並沒有“五常”一票否決權的明確規定,這只是重大議題上“五常”均不表示反對才能通過的形象表述。而在美國推動的安理會改革一事上,俄羅斯此前已明確表示反對。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7月就曾表示,作爲二戰戰敗國,德國和日本尋求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完全沒有依據。這就預示了,俄羅斯有可能行使一票否決權。

可以說,無論從非G4國家的立場還是從安理會改革相關程序看, G4“入常”的條件還遠沒有成熟。

安理會改革不是單邊主義式的行動

照目前形勢看,拜登再鼓與呼,美國的安理會擴容計劃也過不了關。如果照此發展,美國下一步就可能把焦點對準限制“五常”的一票否決權上。去年77屆聯大通過的成員國可以開會討論“五常”否決權使用情況的決議,已在預示美國的下一步動作。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擴容還是“五常”否決權問題會成爲下一個爭論的焦點,都不能成爲單邊主義式的行動。

比如,美國有什麼資格提出自己的安理會新常任理事國名單?之前美國對G4國家作了支持“入常”的許諾,這種做法算不算是用安理會席位示恩賣好,以圖達到有利於美國的目的?

之所以質疑這一點,是因爲目前安理會“五常”中,本就是西方國家佔多數,已經失衡了。如果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按美國意志擴容,有可能進一步失衡,這是需要警惕的。

不過,在安理會改革一事上,中國的處境相對比較從容,並不被動。一方面,中國對安理會改革的主張一直很明確,即必須優先增加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必須應確保中、小國家能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安理會參與決策,安理會擴大必須堅持地域平衡原則,兼顧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代表性,等等。中國的立場衆所周知,也得到了聯合國多數成員國的讚賞。

另一方面,在一票否決權問題上,中國也比較主動。

聯合國的相關統計表明,“五常”中,蘇聯和俄羅斯是使用否決權最多的國家,共使用了111次,美國是81次,而我們中國只使用了16次,其中10次用在了敘利亞問題上。中國的否決權,都是出於國際公義或代表佔聯合國2/3的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而使用的,而目前爭取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國家,也可能暫時擱置否決權問題。

因此,拜登推動德日印巴“入常”這件事,雖然可能在聯合國成員國引發新一輪的劇烈博弈、合縱連橫,但中國的立場大概是最透明和可預期的,因此也最容易被聯合國多數成員國認同和理解。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