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昌校宇

見習記者 方凌晨

年內首家完成備案的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現身。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官網顯示,9月19日,日本資管巨頭三井住友德思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三井住友德思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井住友德思私募”)完成備案。至此,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擴容至34家。

中基協官網顯示,三井住友德思私募於2022年7月27日成立,註冊資本爲6000萬元人民幣,註冊資本實繳比例爲50%,其業務類型包括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和私募證券投資類FOF基金,管理基金規模在5億元以下。

《證券日報》記者進一步梳理,今年以來,已有黑石(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渣打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等多家外商獨資私募完成備案,不過機構類型爲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以及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三井住友德思私募爲年內首家完成備案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9月21日,完成登記備案的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已擴容至34家。

談及外資私募積極佈局中國市場的原因,安徽安爵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巖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主要是因爲中國近年來放寬外資准入限制,爲外資私募在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多投資機會,加之中國經濟增長迅速,此類機構可以在中國市場獲得豐厚收益。同時,隨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人民幣資產被全球投資者視爲優質資產,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在中國市場也可以投資人民幣債券、股票等資產。”

在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看來,對於外資私募而言,進入中國市場有利於其更好地整合內部資源開展中國業務。

“隨着中國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不斷深化,擁有豐富國際投資經驗、專業知識和資金實力的外資私募,可以通過豐富的金融工具和創新產品,以更加靈活的運營策略,獲得更多投資品種和投資機會。同時,也爲中國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投資策略與組合,有助於提升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不過,受訪業內人士認爲,外資私募在中國市場既有機遇,也面臨着來自多方面的挑戰。

“雖然大多數外資私募在投資框架的系統性和執行的穩定性、海外投資經驗和國際視野以及組合風險管理上有一定優勢,但他們是否能利用這些優勢在中國成功構建起品牌力仍有待時間驗證,尤其是考慮到他們進入中國需要面臨如何吸納優質的本地投研人才、投資方法本土化等一系列挑戰。”劉有華如是說。

從基金管理規模來看,34家備案爲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的外商獨資企業所管理的基金規模仍較小。具體來看,僅有橋水(中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管理規模在5億元到10億元、10億元到20億元、20億元到50億元、50億元到100億元的分別有1家、3家、2家、3家;而管理規模在5億元以下的管理人數量最多,有24家。

劉巖表示,由於上述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相對較短,這導致他們在管理經驗和品牌知名度方面尚未完全建立,拓展市場份額時可能面臨一些挑戰。同時,其在中國市場的人才儲備可能相對較少,這會對其在中國的業務產生一定影響,因此他們迫切需要培養更多瞭解中國本土市場的人才,以提升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上述不具名業內人士表示,中國資本市場競爭激烈,相關私募機構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市場策略,以確保回報穩健;同時,還需克服文化和語言障礙,與監管機構、中國投資者和合作夥伴進行高效溝通與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