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人們旅遊熱情高漲,展現出我國居民消費的巨大潛力,將有效提振下半年消費市場。但大流量也將帶來大考驗,對此不可掉以輕心。要提高供給質量、優化消費環境、創新服務模式,讓消費者與旅遊地“長相望”“再回首”。

繼最火“五一”、最火暑期之後,近5年來的最火“十一”又將接棒。距離中秋國慶假期還有不到一週,“超級黃金週”的熱力已撲面而來。

高漲的出遊熱情,從多項前期數據中可見一斑。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數據顯示,國慶黃金週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1.9億人次。9月15日,假期首日的火車票售票量達2287.7萬張,創單日售票量歷史新高。民航方面,預計將有2100萬餘名旅客在假期乘機出行。飛豬發佈的報告顯示,國慶節假期的國內遊產品預訂量同比增長近6倍,出境遊產品預訂量同比增長超20倍。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長達8天,金秋時節氣候宜人,旅遊度假、探親團圓等出行需求旺盛。各地積極準備,推出精彩紛呈的旅遊產品。比如,天津以“洋樓、河、海、山、煙火氣”五大文旅核心IP爲主線,策劃推出約300項“津彩”文旅活動;貴州推出包括“村BA”“村超”等在內的百條精品旅遊線路。不少城市還發放了新一輪文旅消費券。隨着第三批恢復出境遊國家和地區名單公佈,出境遊也有望在國慶節假期迎來全年峯值。

旅遊業覆蓋面廣、產業鏈長、開放度高、帶動性強,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今年以來,文旅消費穩開高走強勢復甦,並帶動餐飲、住宿、交通等服務消費持續擴大,成爲消費恢復的重要支撐。“十一”假期旅遊熱度有增無減,展現出我國居民消費的巨大潛力,將有效提振下半年消費市場。但大流量也將帶來大考驗,對此不可掉以輕心。

考題一,業態要新、品質要高,旅遊供給如何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遊觀念的轉變,消費者對旅遊新形式、新體驗、新表達的需求日益強烈,“城市漫步”“跟着課本去旅行”“蓋章式旅遊”等個性化旅遊受到人們青睞。研究顯示,當前旅行消費呈現幾個新特點:打卡目的地從“熱門主流”轉變爲“小衆獨特”,出遊動機從“遊山玩水”轉變爲“自在鬆弛”,旅遊計劃從“周密詳實”轉變爲“未知驚喜”,出遊體驗從“到此一遊”轉變爲“深度在地”。這也意味着,只要觸發了消費者的興趣點,一些中小城市也可能變成“網紅”。面對文旅消費升級的新趨勢,各地要大力推進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消費場景,培育新業態新模式。跳出狹隘的“門票經濟”思維,充分挖掘整合本地文旅資源,延伸旅遊產業鏈,推動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

考題二,服務要優、管理要好,消費環境能不能讓遊客舒心、安心?

出門旅行,沒搶到票的人發愁,搶到票的人也發愁。旅遊涉及喫、住、行、遊、購、娛等多個環節,消費者在此過程中或許會遇到各種問題。短時間內的集中消費帶來的供求關係變化,使得問題可能更加突出。比如,酒店價格“逢假必漲”,甚至有的酒店惡意毀約;跟團遊被誘導購物、強制購物,“不買不讓走,買少還捱罵”;餐飲購物價格虛高、缺斤短兩,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再比如,有的景區超出接待能力售票,人滿爲患影響體驗;有的景區“套娃式”收費,擺渡車變“宰客車”……這樣的現象,一到旅遊旺季屢有發生。文旅行業正處在復甦階段,消費信心經不起折騰,城市形象經不起損耗。面對潮湧而至的假期客流,如何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考驗着城市管理能力。近期,多地發文規範假日期間旅遊市場價格秩序,對此要緊抓落實,進一步強化經營主體責任意識,嚴厲打擊旅遊市場亂象和突出問題,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更大的考題,在黃金週之外。假期總會結束,如何將假日經濟的效應延續至平日?一方面,要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峯休假、彈性作息,讓消費者以更低成本獲得更好體驗,也能夠幫助熨平旅遊淡旺季峯谷,避免大起大落。另一方面,要堅持通過旅遊業態、服務方式、消費模式等創新,使旅遊實現空間和時間上的多樣性,讓消費者與旅遊目的地不僅“喜相逢”,還能“長相望”“再回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