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洪小棠 經過數小時的討論研究,華安基金許之彥和指數與量化投資部同事們敲定了華安ETF行業輪動方案。無獨有偶,國泰基金副總經理張畔在今年明確表示,國泰在ETF上給自己的定位是做“行業ETF超市”。

更有不少基金從業人員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今年公司的主要創新方向就是ETF等工具類產品。

ETF(Exchange Traded Fund)即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是一種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份額可變的開放式基金。

羸弱的A股,低迷的公募市場,唯有ETF一隅成爲羣雄逐鹿的高地。監管層和交易所的支持與引導,指數公司、公募、券商、私募以及個人投資等多方合力,讓ETF成爲了市場中逆市崛起的“明星”。

ETF已然成爲今年公募基金產品創新和發展最重要的突破口之一,“卷”速度、“卷”首發、“卷”規模、“卷”價格、“卷”流動性……各家機構“卷”上了新臺階。

圍繞着愈加豐富的ETF產品的生態圈也在此時逐步應運而生。

規模狂飆

2023年,主動權益基金髮行市場一片慘淡景象的另一面,是頭部機構正借道ETF逆勢擴容。中證2000ETF、科創100ETF、中證醫療ETF、中證半導體材料設備ETF、中證國新央企現代能源ETF等不同指數產品的上報與獲批,不但豐富着資本市場投資工具,也被基金公司視爲規模增長及品牌提升利器。

不止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對記者表達了,今年創新的重點在ETF產品上。

“ETF創新與發行可以說是2023年最重要的工作。”一位頭部公募機構相關人士透露。

不僅如此,從獲批節奏上看,監管層對於ETF產品的支持引導力度亦大大增強。

例如,8月25日晚間至8月26日凌晨,一夜之間就有17只ETF產品獲批。這17只ETF產品中,包括8月11日上報的10只中證2000ETF,8月18日上報的7只信創主題ETF。

也就是說,從上報到獲批,上述17只ETF產品用時分別爲14天和8天。此獲批速度在公募史上也極爲罕見。

這恰是8月底監管層提出“放寬指數基金註冊條件,提升指數基金開發效率”的具體落實。“很多ETF產品的創新與自上而下地引導有關,最明顯的意圖便是藉此擴大增量資金入市,帶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上述頭部公募機構相關人士表示。

在政策和指數公司的雙重支持下,ETF已然變成了競爭最激烈的賽道,各大基金公司持續加大布局,密集上報新品,在發行節奏上也紛紛“火拼手速”。

根據Wind統計顯示,16家基金公司9月以來密集上報了32只ETF產品,涉及儲能、專精特新、創新藥、黃金等對標指數。如華夏、工銀瑞信、華安、廣發、國泰、永贏、華安、平安8家基金紛紛申報了中證滬深港黃金產業ETF產品;海富通、華夏、平安、易方達4家基金申報了中證汽車零部件主題ETF產品;華夏、匯添富、鵬華3家基金申報了中證核能核電ETF產品等。

總結來看,截至9月20日,全市場ETF總規模超2萬億,其中股票型ETF總規模1.39萬億。今年以來,股票ETF份額增加 3195.08億份,佔全部4283.90億份ETF份額的74.6%。 與此同時,年內新發ETF破百隻,待審批的ETF產品數量125只。

近些年部分主動權益類產品跑不贏指數,即便虧錢卻依舊收着較指數更多的管理費。而在被市場“摧殘”後,一些投資者轉向費率更低、交易靈活、清晰透明的ETF上。

90後白領小張對記者透露,其2021年被理財經理推薦買的幾隻主動權益基金,持有兩年多至今,分別虧損10%至40%不等。“這幾年我一直在研究投資理財,發現一些賽道型主動權益基金持股與指數基金持股相似度很高,甚至比指數集中度更高,那我還不如買ETF,費率更低交易也更便捷。”小張說。

記者採訪多位ETF投資者發現,經過幾年持有主動型基金,對基金投資和運作有了更清楚的認知後,隨着指數開發越來越豐富,他們都把目光投向流動性更好的ETF。

而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價格敏感的他們,在市場持續震盪下探時,ETF顯然成爲了性價比更高的配置盤。近年來,由於結構性行情持續演繹,部分賽道ETF成爲了機構投資者們關注的方向之一。需求與供給契合後,ETF產品整體規模與數量狂飆,其中由於今年AI概念等賽道狂熱,進一步帶動行業主題類ETF爭相佈局。記者粗略統計,目前主題ETF和寬基ETF佔比約6:4。

在滬上一家大型公募機構指數基金經理看來,今年以來各機構對於行業主題ETF的大力佈局,主要源於產業週期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階段,新技術與商業不斷湧現並被市場資金追捧,成爲阿爾法來源,因此被動產品也會延續這一趨向進行佈局。

費率之戰

隨着ETF產品擴容,同質化現象進一步凸顯,爲了爭取規模,部分公募機構主動打響了“費率戰”。

9月13日,華安基金髮布了一則降費公告:即日起,華安科創板50ETF管理費年費率由0.5%降低至0.15%,託管費年費率由0.1%降低至0.05%。

事實上,這是9月以來第三家主動調低ETF管理費的公募機構。

易方達基金率先宣佈,自9月5日起,易方達科創板50ETF及其聯接基金的管理費年費率均由0.5%調低至0.4%,託管費年費率均由0.1%調低至0.08%。

很快,工銀瑞信基金也發佈公告,自9月9日起,工銀瑞信科創板50ETF及其聯接基金的管理費年費率由0.5%調低至0.3%,託管費年費率均由0.1%調低至0.05%,聯接基金C類份額的銷售服務費年費率由0.4%調低至0.1%。

跟蹤同一指數的ETF產品,降費幅度越來越大。易方達率先宣佈費率8折後,工銀瑞信就推出6折,華安則直接甩出了3折優惠。

溯源來看,費率戰爭源於指數獨家授權的結束。

監管層早期規定,單一指數只能授權單一公司開發一隻ETF,隨着跟蹤市場主流指數ETF被開發殆盡,不同指數標的ETF流動性差異嚴重分化格局已然形成。2012年,證監會放開了ETF指數的獨家授權,指數競爭時代結束。

如今,隨着產品同質化日益凸顯、規模誘惑及基金降費的大背景下,ETF價格戰正式打響。

“當更多ETF標的產品遭遇部分機構率先搶佔時,一定程度會對後來者產生‘擠出效應’,價格戰或愈演愈烈。”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產品人士表示。

另一位券商系公募機構市場人士認爲,“監管就加大中長期資金入市等方面作出系統安排,且從資金流向看,市場端已有所顯現,亦會進一步加速各公司產品佈局和營銷推廣力度。”

銷售密碼

在ETF競爭趨向白熱化的同時,銷售端同樣往ETF轉移。

以基金規模來換取交易量在業內早已不是祕密,在流動性、規模、交易效率的強大吸虹效應下,ETF在銷售端則更加兇猛,尤其當同概念多隻ETF同時獲批發行時,其“卷”的程度更是相當慘烈。猶記得2022年7月,很多基金銷售都把微信頭像、暱稱都改成了“中證1000”。

與此同時,銷售費用的大筆支出也成了體現ETF競爭激烈的鮮明註腳。

記者多方瞭解獲悉,在ETF發行之初,除需要支付指數公司的指數授權費用外,銷售費用佔據了大型公募機構該產品管理費約一半,而一些小公募則可能會墊付上全部管理費用。

不僅如此,爲了發出的ETF能夠搶佔規模先機,部分頭部公募向券商許諾交易佣金。

據記者從相關知情人士處獲悉,部分公司甚至以50倍交易量作爲置換銷售規模的條件,即券商每“幫”基金公司銷售10億元,基金公司便承諾將公司500億的交易額給券商,以此爲券商貢獻交易佣金。

由於ETF建倉期越來越短,不僅需要券商提供首發上保成立的資金服務和衝量的短期自有資金,同時對資金效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從近期成立的ETF看,有的產品成立後快速建倉。例如,9月7日成立的南方中證2000ETF,在9月13日發佈的公告顯示,距離上市交易尚有一週,截至9月11日的倉位已達26.48%。

也就是短短4天時間,其已經完成了超四分之一的倉位配置。

銷售方式上,銀行、第三方代銷等場外渠道無法施展,券商在銷售ETF時卻佔盡優勢。於是,多家券商用舉辦ETF實盤賽、創設ETF學院、選拔ETF投顧團隊等多種方式以更好衝刺ETF的大發展時代。平安證券甚至對ETF持續營銷做考覈激勵機制。

此外,券商作爲ETF流動性服務商,“玩法”亦日趨豐富,例如參與轉融通證券出借業務,爲其帶來更多額外收入。

私募入局

隨着ETF跟蹤的指數日益豐富,更多參與者入局其中,私募機構便是其中之一。

經濟觀察報記者發現,如今,越來越多的私募產品進入到ETF前十名持有人名單。

如國泰上證科創板100ETF,截至9月8日,其前十名基金份額持有人私募過半。其中,上海烜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旗下3只產品合計持有2000份,成爲第一大持有人;上海塵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壽寧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旗下分別有1只產品持有該ETF。

不僅如此,首批8只已公佈上市交易公告書的中證2000ETF前十名持有人名單中,私募身影頻現。

華夏中證2000ETF的第二大持有人爲私募機構——浙江龍航資產旗下“龍航十五期私募基金”,該產品持有其份額爲1000萬份;南方中證2000ETF則被壽寧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宏量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陝西景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珠海堅果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夥)4傢俬募機構合計持有近950萬份。買入嘉實中證2000ETF的同樣是上海烜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有超1000萬份。

格上財富金樟投資研究員遇馨對記者表示,量化私募買入ETF,一般是做ETF套利策略,比如瞬時套利、延時套利、事件套利等等,或者做市場中性、多空類的策略,比如多頭端持有不同的ETF組合,空頭端做對沖或者擇時對沖等等。這種ETF的持倉其實只是作爲策略的一種交易工具。

不過,也有部分市場人士對記者透露,一些量化私募買ETF的情況或爲承接的通道業務,買ETF爲資金方的要求。也有一些“幫忙”需求,主要來自渠道與量化私募協商進行配置。

此外,一位量化私募相關人士表示,有些量化暫時做不出超額,會把一部分倉位放在ETF。

主觀私募基金方面,格上財富金樟投資研究員謝詩琦認爲,市場目前震盪磨底是大部分主觀管理人的共識,市場和部分行業的估值已經比2008年更便宜。一些管理人看好行業板塊,但該行業在基金經理的能力圈之外,可以通過購買相關主題ETF來獲得行業貝塔,比如配置醫藥ETF。另外如果產品沒有開通收益互換或者港股通,也可以通過港股ETF、美股科技股ETF等方式參與。

“另外參與ETF也能提高投資效率,比如年初估值很低但受到政策鼓勵和事件催化的人工智能行業,A股行情演繹的很迅速,管理人採用先持有人工智能ETF提高投資的效率,再深入研究個股。”謝詩琦進一步表示。

生態共建

隨着私募機構對ETF套利策略玩法愈發多樣化,券商也開始針對ETF策略的服務進行進一步升級,快速組合一攬子券、程序化交易、智能拆單、AI算法等開發動作漸次拉開。

隨着ETF做市商日漸增多,玩法也隨之更加複合。部分券商與私募撮合,讓私募基金參與ETF做市,券商得到交易量,私募換取券源,各取所需。

由此,圍繞ETF產品創設、銷售、做市、交易及配置的“生態圈”逐步形成。同時也將公募與私募、現貨與期貨之間的資產通過ETF實現轉化。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公募基金對指數產品細分領域的深耕以及監管部門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進一步滿足了投資者多樣化投資的需求,同時完善了ETF生態圈。

國泰基金副總經理張畔表示,“從大的方面來說,資本市場正在發生調結構的轉型升級過程。落實到我們ETF和指數基金的發展上,ETF作爲資產配置工具的意義不斷強化,ETF部分替代個股投資趨勢更加明顯。特別是近年來,市場上ETF品類不斷豐富,進一步滿足了市場上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和投資需求,這些都是ETF生態圈不斷完善的體現。共建ETF生態圈,推動ETF基金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ETF市場中的多重參與者,包括投資者、交易所、基金公司、券商、做市商等羣策羣力,通力合作,才能助力ETF行業生態的良性運轉。”

“ETF產品越來越多的佈局,隨之衍生越來越多的策略,讓更多樣的市場主體參與進來,從而使市場逐步成熟起來,這是大財富管理時代轉型與資金良性運作的基石。”一家大型公募機構高管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