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芊

在A股市場深度調整之後,一些外資巨頭積極看好中國市場機會。

日前,貝萊德基金投資總監陸文傑、貝萊德基金固定收益投資總監劉鑫接受了證券時報記者的專訪,從權益和債券兩方面分享了他們對中國市場的最新投資觀點。

權益方面,陸文傑認爲,當前市場存在底部超配的價值,他和團隊對中國股票態度積極。在他看來,當前的市場機會不在某個單一板塊,投資者應當在市場整體反彈前做多方面的佈局。債券方面,劉鑫表示,中國債券與其他債券資產的低相關度對國際投資者很有吸引力,部分國際投資者繼續保持了對中國債券的配置。

證券時報記者:貝萊德基金對中國A股市場是否持續看好,信心源自哪裏?

陸文傑:從近期的宏觀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經濟自身的修復正在逐步進行,無論是社融信貸、通脹、出口還是社會零售,都可以看到,經濟活動的基本面還在持續改善。我們認爲,一些對中國潛在增長率的擔心實際上是過慮了,雖然暫時來看,上市公司的利潤及增長表現較弱,但我們應關注恢復的趨勢。從更長期的角度而言,我們對經濟的恢復有信心。

此外,8月底以來,各種政策持續刺激,呵護經濟的意圖更加明確。此外,相關部門正在密切關注政策的效果,未來有望根據施政效果的反饋帶來更多穩增長的舉措。因此,我們對中國股票態度積極,當前存在底部超配的價值。

證券時報記者:近期多項政策相繼出臺,政策方面是否仍有空間?

陸文傑:往後看,目前的利率和房地產政策還有進一步放鬆的空間和必要。利率雖然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及通貨膨脹降幅,真實利率保持在較高水平。房地產政策的調整不僅是從穩定經濟增長的角度考慮,更重要的是保證系統穩定。在面臨諸多挑戰的情況下,政策需要靈活調整,逐步化解問題和困難。

證券時報記者:貝萊德基金會重點關注哪些投資主題?

陸文傑:當前市場的機會不是單一某個行業板塊的,應該在市場整體反彈前做多方面的佈局,隨着政策暖風持續,順週期的食品飲料、化工機械、地產鏈以及在全球宏觀背景下供需拐點已現的有色金屬方面、上游資源品等機會值得關注。

同時,長期結構性的成長機會我們也依舊看好,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人工智能會對各行各業帶來顛覆性的產業浪潮,我們認爲是會持續數年的重要機遇;新能源亦然,儘管上半年該領域股票表現不盡如人意,但從結構性趨勢來看,全球綠色投資金額從2015年的1萬億美元持續上行,據IEA(國際能源署)推測,2030年將翻倍。中國公司在光伏、儲能等產業鏈中有成本及技術優勢,這些行業長期來看有很強的投資價值。

證券時報記者:對於海外投資者配置國內資產,你有什麼看法?

劉鑫:因重視中國債券與其他債券資產的低相關度,有一部分國際投資者繼續保持了對中國債券的配置。中國債券資產相對於海外債券的低波動性是海外投資者青睞的理由之一。近年,海外央行的政策不確定性,造成了債券市場大幅度波動,這在國內債券市場較難觀察到。

證券時報記者:近期政策密集落地,債市出現了回調,你對債市接下來的走向怎麼看?

劉鑫:密集的政策落地緩和了弱經濟預期,讓債券市場出現調整。不過,與年初至今的漲幅相比,調整的幅度還是非常有限。8月末,隨着印花稅相關刺激政策先後落地,市場對於政策面支持博弈激烈,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快速上升。不過,基於資金成本的寬鬆延續,多頭的動能依然維持。到9月初,樓市放鬆限購政策不斷出臺,又帶動債市收益率轉頭向上。

中期來看,後續地產銷售數據的趨勢仍需進一步觀察,居民對於中低風險偏好投資產品的需求抬升趨勢明顯,信用債市場的需求保持火熱。目前,債券市場經歷了前期的回調後,部分品種也顯現出一定的性價比,在有效控制信用風險的基礎上,債市依然存在不小的配置價值。

證券時報記者:對於債券投資人來說,四季度的投資機會如何?怎樣應對市場波動?

劉鑫:當前債市已經進入政策博弈期,短期不確定性較高。同時,考慮到經濟弱恢復增長、資金面大概率維持寬鬆,低通脹環境延續,我們對債市總體相對謹慎。從債券投資人的角度來看,適當配置權益資產,可以增加一定的彈性。另外,對於交易型賬戶來說,經濟數據對於預期修復的驗證需要一定時間,政策同時也存在滯後性,這一過程蘊含一定的交易機會。

債市風險主要來自震盪帶來的估值風險。我們認爲,大幅調整的可能性較去年低,不過,需要謹慎觀察機構面對贖回後對於久期的調控。與去年不同的是預期變換的速度,去年預期轉變速度極快,而現階段處在預期、政策以及經濟數據博弈的節點,邊際變化的動能較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