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枕河

資金流向監測機構EPFR最新數據顯示,在截至9月20日的一週內,全球股票型基金出現大幅資金淨流出,歐美股基“失血”明顯;然而中國股票型基金卻逆市“吸金”。

市場人士表示,近期多項利好頻現,部分國際機構也認爲中國股市正在逐步走出“底部”。

資金流入中國股市

EPFR數據顯示,在截至9月20日的一週內,該機構監測的全球股票型基金資金淨流出額高達169億美元。其中,美國股票型基金資金淨流出額超170億美元。歐洲股票型基金資金淨流出額也較此前一週上升,英國股票型基金資金淨流出額超10億美元,西班牙和希臘股票型基金資金淨流出額分別創下13周和27周新高。

然而,形成對比的是,在截至9月20日的一週內,EPFR跟蹤的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在過去38周內第29次出現資金淨流入。

隨着市場樂觀情緒升溫,中國股票型基金結束此前連續兩週的資金淨流出,轉爲資金淨流入,金額爲25億美元,爲今年以來第18次和本季度以來第7次資金淨流入額超過20億美元。

底部築牢

近期,不少國際機構專家認爲,中國資產的底部已經築牢,隨着多重利好因素出現,更多資金可能入場。

瑞銀中國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表示,中國股票市場可能已經觸底,一些信號已經出現,例如A股交易量較低,H股賣空交易量較高,因此目前有理由更加樂觀。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特別是部分政策超過預期,市場有望獲得提振。目前,製造業PMI、信貸數據較好等經濟基本面呈改善趨勢,從歷史上看,這些因素與股市表現之間存在合理的相關性。

景順亞太區(日本除外)全球市場策略師趙耀庭認爲,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製造業、投資及消費呈上行趨勢,表明中國經濟更加穩定。多項指標顯示,繼第二季度後,中國經濟增長逐步企穩,而且隨着刺激舉措開始發揮作用,未來經濟有望繼續向好。  

金融等細分行業也獲得機構看好。普華永道發佈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持續恢復,中國銀行業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上市銀行總資產保持增長。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上市銀行整體資產較2022年末增長8.19%,在高基數上繼續保持同比較快增長,信貸增長穩定性加強。

普華永道中國北方區金融業主管合夥人朱宇表示,展望未來,商業銀行一方面將持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支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發展,全面深化數字化轉型,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得性;另一方面,可考慮降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成本,提升資產質量,加強風險防控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