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工網

原標題:環保“小藍管”添彩綠色文明工地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趙昂 通訊員 李金龍 李傑

來到武漢市武昌區臨江大道長江紫都三期紫桂苑西側的倒口湖A6地塊“國鐵·印江瀾”項目,進入視野的是乾淨整潔的施工工地,綠茵成片的綠化帶,除此之外,一排特別的“小藍管”引人注目。“這些管道不僅可以解決深基坑降水排水難題,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周邊排水系統的壓力,非常環保。”中鐵十八局集團北京公司湖北工程管理部黨總支書記張偉介紹。

中鐵十八局集團北京公司在武昌區水務局指導下,裝設“小藍管”排水系統。解決了施工中的大麻煩,確保工程建設走上正常軌道。這不僅是城市“低影響開發”和“謹慎更新”的一種創新嘗試,也成爲體現中鐵十八局集團北京公司綠色文明施工的展示窗口。

武漢倒口湖A6地塊“國鐵·印江瀾”項目是國鐵武漢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中鐵十八局集團北京公司施工的集居住、商業、商務於一體的地產開發項目。該項目最高建築高度達181.7米,主要由1棟47層、1棟48層、1棟31層、2棟40層超高層住宅樓、1棟32層超高層辦公樓及1所3層幼兒園組成,項目淨用地面積約2.9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8萬平方米。

據中鐵十八局集團北京公司湖北工程管理部指揮長鬍興光介紹,自2021年10月下旬進場以來,在專家團隊指導下,超前策劃、全面統籌、科學施工,克服工期緊張、場地狹窄、交叉作業干擾大等諸多不利因素,對準目標,穩步推進,確保時間佔滿、空間佔滿、資源用足。

“國鐵·印江瀾”項目建設標準高,項目部打造智慧工地,通過BIM技術進行二次深化優化設計。他們還利用數字工地監控系統與手機App相結合,全方位對工地現場進行24小時實時監控,助力安全質量、文明綠色施工。

該項目地下建築面積約4.54萬平方米,設2層地下室,基礎最大深度約爲16米,周長約 623 米。基坑周圍石質差,地下水位高,施工風險高。地下建築面積約4.46萬平方米,經測算,基坑降水量爲8.68萬立方米,基坑排水問題成了“老大難”。在開挖基坑的過程中,不斷有地下水滲出,根據施工要求,這些積水必須及時排出,但施工方發現,項目周邊的雨污水管網還未按規劃形成,如果直接排入市政管網,極易造成周邊區域漬水,影響周邊環境和項目施工安全。

通過實地勘察發現,該項目緊鄰長江,直線距離約150米,爲解決基坑排水問題,經多次現場踏勘、專題會議研究,中鐵十八局集團北京公司配合武昌區水務部門確定在不開挖江灘、確保堤防安全的前提下,創新使用“小藍管”排水系統,並確定使基坑降水經三級沉澱後,架設DN300mm管徑的“小藍管”跨越八鋪街堤防及江灘公園,直接引入長江的方案,得到各級部門一致好評。

據悉,“小藍管”排水系統是近來從國外引進的降水、排水技術,通過單獨的排水管道,將達標的深基坑水直接排放至內河中,不僅可以解決深基坑降水排水難題,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周邊排水系統的壓力。

在現場看到,一根藍色的大水管從項目基坑“出發”,到達八鋪街大堤時,爬上了“高架橋”,最後爬下江堤護坡,進入長江。“小藍管”示範工程建設完成、投入使用後,爲保證長江水質穩定,中鐵十八局集團北京公司倒口湖A6地塊項目部積極配合武昌區水務、生態環境等部門,定期進行水質檢測,確保入江基坑水水質達標;另一方面爲保證堤防防洪安全,增派巡查人員加強巡查,確保江河無污染。

爲實現“雙節點”工期目標,全體參建人員發揚鐵軍精神抓進度,“搶晴天、戰陰天,小雨加油幹、沒雨拼命幹”,春節等節日不停工。另外爲確保安全萬無一失,在配備“小藍管”排水系統的同時,爲防止深基坑坍塌,技術人員綜合考慮基坑的深度、土質、水位等參數,經科學研究,採用先進的“CSM水泥攪拌牆落底式止水帷幕 +支護樁+內支撐+三軸攪拌樁”支護方案,確保深基坑支護穩定性,助力今年6月14日所有樓房全部封頂。

據悉,中鐵十八局集團北京公司國鐵·印江瀾項目曾榮獲“湖北省建築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現場項目”“武漢市建築施工安全標準化示範工地”“武昌區文明施工流動紅旗”等多項榮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