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霍莉

銀行“內卷”正在上演。今年來,在貨幣政策、信貸投放形勢以及自身資產負債調整等多因素影響下,商業銀行激烈地爭奪存量客戶資源。

從存款、貸款、開戶、零售、中收、普惠金融,到新增、增速、完成度、貢獻度,再到月末、季末、年末的考覈……這些“量”、“面”、“性”等維度的指標少則幾十項,多則達百項。考覈指標層層下達,從總行下達到分支行,最後到達部門負責人、客戶經理等網點基層員工。

爲完成指標考覈,不少銀行基層員工在小紅書、淘寶、拼多多等平臺進行攬客。但是,實際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執行端走樣。

從A股上市銀行上半年成績看,消費貸、小微貸、綠色貸款增速居前,上述三項貸款的增速,幾乎在各家銀行均高於其他貸款增速。其中,消費貸、經營貸代表的是銀行零售業績。銀行加大了經營貸和消費貸的推廣力度,折扣優惠等營銷活動也紛紛推出。各家銀行大打“價格戰”,利率一降再降,經營貸利率從3%降低至2.8%,消費貸利率從4%降到3%。

可以看到,20餘家A股上市銀行的半年末消費貸餘額較年初實現兩位數增速,乃至實現翻倍。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房貸客戶執行了提前還貸。兩項數據的背後,隱藏了一個走樣的現象:大量銀行信貸客戶經理與中介合作,以經營貸“置換”房貸或衝抵首付款。

類似執行端走樣的現象可謂比比皆是。比如,在小微貸款考覈指標壓力下,揹負指標的信貸負責人,通過拆分企業貸款,包裝成小微貸款。再如,綠色金融近兩年迅速發展,各家銀行的綠色信貸、綠色債券成爲一個新的競爭領域。有銀行人士爲完成綠色金融任務或企業爲獲得綠色融資,對非綠色項目進行包裝,衍生出了不容忽視的“漂綠”現象。

應該說,商業銀行既有“商業”二字,也具有社會性,兩者需要兼備。但是,商業銀行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還須加強系統性管理,主動提升組織機制、人才梯隊等方面的建設力度,減少信息不對稱。否則,基層執行端的走樣,終將可能影響自身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