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飄香,蟹肥菊黃,我們迎來又一箇中秋佳節。誦讀詩詞,做月餅、品月餅,體驗傳統民俗活動,在看花燈、猜燈謎、飲桂花酒中領略文化魅力……中秋節到來之際,我們重溫熟悉的味道、藉助多彩的形式,共同感受這月圓人團圓的美好時刻。

傳統節日,是特殊的時間節點,也是文化基因的表徵。中秋的一輪圓月,承載着人們對“花好月圓人團圓”的美好希冀,飽含着中國人對故土的思念、對親友的眷戀、對幸福的追尋。花間月影、詩詞神話等造就的浪漫格調,生活理想、審美追求等融匯而成的豐富內涵,讓中秋節成爲獨特的文化符號、厚重的精神寄託。千百年來,中秋文化賡續綿延、代代流傳,濃縮於其樂融融的團聚時光中,展現在多姿多彩的民俗儀式上,成爲共同的文化記憶與情感認同。

歲月流轉,生活方式不斷改變,但傳統節日豐富的文化意涵,始終具有浸潤人心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就像中秋節,即便這一天無法與親友相聚相守,但一輪明月下的“天涯共此時”,仍能給人帶來心靈的慰藉;“花好月圓”的美好期許,也總能鼓舞人們前行的動力。對待傳統節日,我們要以虔敬之心守護其精神內核,也要以創新之力激活其時代生命。惟其如此,才能讓傳統節日煥發更加奪目的光彩,更好浸潤時代人心,爲人們提供精神的滋養。

如何讓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對接?今天,時代的發展、技術的升級,爲傳統節日傳承發展打開了廣闊空間。比如,一些網絡平臺藉助直播技術,實時呈現多地皓月升空的過程,並進行音詩畫等創意表演,讓天南海北的人們可以一起賞月抒懷、暢遊文海,於方寸之間展現過節“新姿態”。比如,有文化館打造沉浸式戶外“劇本遊”活動,遊客可以與“穿越”而來的李白、張九齡、蘇軾等古代文化名人“不期而遇”,共同探索中秋故事與風俗,在互動性演繹中收穫節日新體驗。這些實踐生動說明,以文化創意、數字技術等不斷賦能傳統節日,爲傳統節日注入更多時代氣息、文化元素,能讓古老節日煥發全新魅力。

今年,中秋假期與國慶假期相遇,與杭州亞運會賽期相疊,讓這個中秋不僅有家的韻味,更有國的情懷。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對於中國人而言,家國一體、家國同心,始終是流淌於血脈裏的文化基因。中秋節,我們在體味充滿煙火氣的習俗中,傾聽文化的召喚;也在深悟家國文化的厚重中,凝聚前行的力量。在這個祈願人間萬般圓滿的節日裏,品味文化韻味,厚植家國情懷,爲更美好的明天不懈奮鬥,我們必將收穫更多幸福時刻。

“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中秋節是團圓的象徵、情感的寄託、文化的紐帶。讓我們共同感受中秋意蘊,深入體會其中蘊含的精神、價值與能量,更好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賡續傳統中走向未來。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