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今年9月29日,是月餅包裝“瘦身令”正式實施後的首箇中秋。雖然今年市面上大部分“月餅禮盒”相較往年規矩了許多,但仍有商家玩起“文字遊戲”,爲避免違反月餅包裝新規,商家換了個名,將混搭了各種東西的月餅禮盒改叫“中秋禮盒”“中秋糕點禮盒”“中秋節伴手禮”等新名字,繞開“月餅”二字,打起擦邊球。(9月26日《北京晚報》)

除了玩“文字遊戲”,改叫“中秋伴手禮”,或宣稱“是糕點不是月餅”,商家逃避“瘦身令”監管的辦法還有:在電商平臺售價449元的月餅禮盒僅爲半盒,鏈接中標註着“拍2爲1盒”;或者一整盒僅標註部分價錢,賣家通過微信補差價;首尾款分開支付、設置高額郵費,等等。

商家如此投機取巧,顯露出赤裸裸的逐利本性。要知道,月餅代表着一種特殊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體現着一種情懷。而“天價月餅”,讓普通老百姓消費不起,是對中秋佳節的異化,扭曲了月餅原本承載的節日文化和情懷內涵,是對淳樸民風的誤導,“買者不喫、喫者不買”的送禮特性,也是對社會公德和作風建設的挑戰。而月餅“奢華包裝”之風,也不符合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是對包裝物料的過度消耗,既浪費資源,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爲讓月餅迴歸本質,相關政策近年來陸續出臺,“天價月餅”“奢華包裝”現象總體上有所收斂。然而,一些商家“辦法總比困難多”,使出“改叫‘中秋伴手禮’”“449元賣半盒”“微信補差價”等變通之道,以避免踩線、躲避監管。拿有的商家宣稱“是糕點不是月餅”來說,儘管那些“糕點”的外形和口味都與月餅很相似,但銷售者堅稱是“糕點”並進行搭售,如此換“馬甲”,能奈它何?拿“449元賣半盒”來說,這種做法是因爲目前線上平臺無法掛出500元以上的月餅產品鏈接,只能“拆賣”,或讓買方用微信補差價。真可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面對商家的投機取巧,相關部門既要加強對線下銷售的監管,又要完善對線上銷售的管理,聯合電商平臺堵塞月餅打“擦邊球”的漏洞,對違規出售“天價月餅”的網店進行限流甚至下架。有關部門、行業協會還應制定更加合理和細化的政策規範、行業標準,防止月餅生產銷售商玩花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