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當前全球經濟增速依然處於較低水平,高通脹風險仍在持續。發達經濟體以抑制通脹爲名持續加息,不僅傷及自身,也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進一步的負面影響。衆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去年以來採取措施,不斷加強國際政策協調和國際發展合作應對歐美危機外溢,保持了經濟的相對平穩。

隨着第四季度臨近,2023年全球經濟走勢大致輪廓已顯。在增長整體疲弱背景下,發達經濟體抑制通脹效果不彰,又面臨增速放緩的挑戰;而在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收縮的衝擊之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逐漸穩住了陣腳,尤其是亞洲對於全球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9月19日發佈最新《經濟前景展望》報告,一面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由2.7%上調至3.0%,一面將2024年預期由2.9%下調至2.7%。“一升一降”的調整,遮不住經合組織對全球經濟面臨下行風險的擔憂。報告認爲,當前全球經濟增速依然處於較低水平,高通脹風險仍在持續。有分析指出,發達經濟體以抑制通脹爲名持續加息,嚴重傷及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但“價格增長几乎沒有放緩的跡象”,不僅自身經濟面臨風險,也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進一步負面影響。

經合組織的判斷在歐洲經濟走勢上體現得尤其明顯。經合組織大幅下調了歐元區今年的增長預期,預計其2023年GDP增速將放緩至0.6%,並警告德國經濟將在2023年萎縮0.2%。從歐洲近期一些數據看,9月歐元區採購經理指數(PMI)已連續4個月處於收縮區間,德國和法國兩大經濟體的製造業和服務業都在加速下降,這令歐元區三季度經濟萎縮的風險加大。

歐洲面臨的局面在發達經濟體中具有代表性。一方面,由於貨幣政策傳導的力度和速度,以及通脹的持續存在不確定性,歐洲央行判斷政策收緊能否使通脹平穩地回到目標水平的難度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持續的成本壓力以及通脹預期上升,在迫使歐洲央行維持高利率政策的同時,也加大了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脆弱性,高利率下償債負擔的增加將導致越來越嚴重的支出放緩、失業率上升和破產案增多。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歐洲,同樣出現在實際利率已達2005年以來最高水平的美國身上。正如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克萊爾·倫巴德利所言,“我們正面臨通脹和低增長的雙重挑戰”。

緊縮的全球金融環境同樣加劇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脆弱性。但是,面對發達經濟體持續十多輪快速加息的衝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展現了不同於往日的韌性。

經合組織報告稱,今年世界經濟的增長主要源自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9月20日,亞洲開發銀行發佈《2023年亞洲發展展望》補充報告稱,持續看好亞太地區發展中經濟體,預計亞太地區發展中經濟體今年經濟增速爲4.7%,“亞太經濟將持續強勢增長”。

不同於以往美歐貨幣週期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去年以來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採取措施,積極把握世界經濟格局調整、增長動力轉換帶來的機遇,不斷加強國際政策協調和國際發展合作應對歐美危機外溢,保持了經濟的相對平穩。《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實施後不斷釋放政策紅利、“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再加上後疫情時代全球航運業的復甦與運行效率提升等因素,彼此間相互促進共同增長的良性循環更加順暢。亞太地區特別是亞洲地區正逐漸成爲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器”。

不過,在一些發達經濟體的認知中,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堅韌增長往往被歸納爲幾個令人驚訝的數字,它們慣於以“救世主”面目去指點別人,卻不願面對後發國家和地區不斷向前的進步,這恰恰遮蔽了不計其數的精彩故事和成功經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