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各大知名廠商推出的碳中和產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9月13日,蘋果公司在其秋季新品發佈會上推出三款Apple Watch系列新品,並宣佈相關產品均實現全生命週期碳中和,爲公司首批碳中和產品。

10月3日,泡泡瑪特正式上架行業首款碳中和潮玩DIMOO X 蒙新河狸手辦,在此前舉辦的2023上海PTS國際潮流玩具展上,該公司還表示未來將推出更多品類的碳中和手辦。

這兩年,冠以“碳中和”名頭的食品、服裝、文具等也都曾粉墨登場,各領域知名企業的碳中和進度表或碳中和產品計劃也都在陸續公佈中。

“雙碳”大背景下,這些在“碳”上做文章的產品可謂緊跟時代潮流,但也引發了一些“噱頭大於實質”“沒有統一標準,部分產品名不副實,有‘漂綠’嫌疑”的質疑,更有人戲稱“碳中和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裏裝”。

想要釐清箇中是非真僞,關鍵是明確碳中和產品的標準如何界定、由誰認證又如何進行覈查、監督。

做出一款碳中和產品,總共分幾步?

所謂“碳中和”,目前主流定義是“人爲排放源排出的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被綠色能源、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也就是達到相對的“淨零排放”。雖然在應用層面、政策適用中,對“碳中和”只包括狹義的二氧化碳排放還是應該包括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尚有爭議,但“吸收的”等於“排放的”,這一核心邏輯已成共識。

所謂“碳中和產品”,也需基於上述框架進行界定,但具體到不同類別的產品中,卻又往往無法一概而論。

以蘋果公司最新推出的首批碳中和手錶(按照蘋果公司的說法,此次發佈的Watch Series 9、Watch Ultra 2、Watch SE 均實現了碳中和,後文僅以旗艦版 Watch Series 9 作爲代表)爲例。

鈦媒體App梳理了蘋果公司與新品同步發佈的產品環境報告,其碳中和之路大概可以分爲兩大環節,一是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碳減排。此環節又可細分爲原材料、生產製造、物流運輸、產品使用、拆解回收五大節點。

具體來說,在原材料環節增加回收材料和可再生材料的比例,根據報告,新款 Watch Series 9 總重量的30%來自回收材料和可再生材料;生產製造方面,上一代 Watch Series 8 有超過70%的碳排放來自該環節,而在新產品中,蘋果公司宣稱其自身及供應商在相關器件加工製造中100%使用清潔電力;物流運輸方面,通過更新物流計劃,減少航空運輸實現減排;產品使用方面,手錶主要在充電環節產生碳排放,蘋果公司無法實現直接減排,需要用後文將提到的抵消方式實現中和;拆解回收方面,蘋果有對廢棄產品循環利用的總體計劃,但單款產品的回收利用情況在推出之際難以精準確定,經過測算,蘋果公司將這一環節的碳排放覈定爲1%,主要通過抵消的方式進行中和。

一套流程下來,新款手錶相對於上一代產品的碳排放下降了78%左右,但仍存在8.1kg的碳排放,這就進入到了第二大環節,“碳抵消”或說“碳移除”環節。

目前,蘋果公司主要通過投資Restore Fund基金抵消碳中和產品的存量碳排放。該基金由蘋果與保護國際基金會及高盛集團共同設立,主要投資方向爲林地、草原、溼地等的修復和可持續農業。而針對手錶充電產生的碳排放,蘋果公司承諾將投資與用戶預期充電量相當規模的清潔能源以進行抵消,此外,蘋果還在其新產品配置的iOS 17新系統中增設了Grid Forecast(電網預測)功能,美國本土用戶可以根據其提供的信息選擇在電力相對清潔環保的時段進行充電。

按照相關環境報告和蘋果公司的說法,這批碳中和手錶實現的是全生命週期的碳中和,包括配件、包裝,也包括回收利用和自身難以控制的用戶使用場景,也就是所謂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碳中和。對於其他不同類別的產品,比如泡泡瑪特的手辦,在用戶使用環節基本不存在直接可計算的碳排放,而手辦收藏屬性較高,回收利用環節的碳足跡也難以量化,所以,相關產品減排和抵消的主要是原材料、生產、物流這三大節點的碳排放,屬於“從搖籃到大門”的碳中和。

泡泡瑪特在碳中和手辦發佈會上公佈的碳足跡覈查情況及碳中和證書

而對於此前一度蔚然成風的“碳中和食品”或所謂“零碳食品”,有些考慮了包裝袋等回收利用產生的碳排放,有些則沒有考慮,各家信息披露情況也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雖然名稱相同,但實際上不同產品的“碳中和”可能並不是一種“碳中和”,那麼,哪種“碳中和”含金量更高,哪些又屬於“僞碳中和”,就需要在標準和認證上下功夫了。

需求井噴後,標準建設進度、認證規範性有待提升

想要界定一款產品是否能被稱之爲“碳中和產品”,首先就需要一套通用且行之有效的標準。

根據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梳理,“碳”標準主要包括兩大類別,第一類是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量化的標準,也就是所謂的“碳足跡”覈查、認證標準,目前該類別的主流包括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14067、英國標準協會的PAS 2050、世界資源組織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聯合發佈的GHG Protocol等。前文提到的泡泡瑪特碳中和手辦的“碳足跡”覈算即同時採用了ISO14067、PAS 2050兩大標準。

第二大類是碳中和標準,除了覈查碳排放的足跡,還要計算碳減排、抵消方面的貢獻,以作出是否實現碳中和的認定。這一類別目前國際最主流的認證標準是由英國標準協會的PAS 2060標準,該標準規定了組織、產品和活動量化、減少和抵銷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具體要求。此外,標準化領域的“頭把交椅”國際標準化組織也於2020年2月啓動了碳中和認證標準ISO/WD 14608的制定工作,原計劃於今年完成併發布,但截至10月11日,國際標準化組織尚未更新其完成進度。

對於我國來說,碳中和相關標準仍在建設、完善過程之中,今年4月22日,國家標準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1個部門聯合發佈了《碳達峯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提出了到2025年,制修訂不少於1000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顯著提高,主要行業碳覈算覈查實現標準全覆蓋的主要目標,併發布了包含4大一級子體系、15個二級子體系、63個三級子體系的標準體系框架。

在產品層面,《建設指南》提出了“研製產品碳足跡量化和種類規則等通用標準,探索制定重點產品碳排放覈算及碳足跡標準”“重點修訂綠色產品評價標準,綠色低碳產業統計覈算相關標準,碳中和評價通則標準”等具體要求。

除了作爲基礎的標準,想拿到正規的“碳中和”稱號,還需要專業認證機構進行認證並出具證書。例如,蘋果的碳中和手錶是國際知名環境標準和認證機構SCS Global Services進行認證的,而泡泡瑪特的碳中和手辦則由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提供認證證書。

蘋果、泡泡瑪特以及此前的盒馬、雀巢、晨光等大品牌,往往都會選擇權威“靠譜”的機構進行認證,但根據一位碳資產管理諮詢業內人士的介紹,當前碳中和認證領域可謂“魚龍混雜”,能進行認證或自稱能進行認證的機構數量不在少數,其中不僅存在廠商與機構合謀“漂綠”的亂象,還有一些根本沒有資質的機構也藉機發證撈錢。例如,有一些機構聲稱能爲企業提供碳中和產品一條龍服務,包辦碳覈查、碳足跡報告、協助購買碳信用、出具碳中和認證證書等工作,但最後提供的證書上卻沒有權威認證機構的公章,成了“山寨版”碳中和。

與大多新領域、新產業一樣,快速發展的另一面往往是“泥沙俱下”,想要糾治亂象,需要標準制定、認證制度等頂層設計和市場監管、行爲規範等管理工作以及企業、消費者的識別能力等等多方面共同提升、發揮作用。但目前來看,“雙碳”政策效應傳導至市場中,相關需求指數級增長,頂層設計、行政管理工作反而難以迅速作出反應,在二者檔位完成匹配之前,許多核查、監督、糾偏的任務只能由環保組織、NGO或調查機構、媒體來承擔。

蘋果碳中和手錶“漂綠”疑雲引發諸多討論

隨着公衆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漂綠”行爲也引發了諸多關注,這種造假對於消費者是欺騙,對於投資者是風險,對於碳中和進程更是巨大的阻礙。

環保組織、相關調查機構往往將碳中和領域的打假作爲一項重要使命,對於“山寨”認證或虛假宣傳等的揭露不遺餘力。更進一步,對於知名廠商具有權威認證的碳中和產品,也有機構提出質疑,而藉由此類產品的品牌效應,相關爭議、討論得以擴展爲公共議題。

在蘋果公司推出其碳中和手錶後不久,我國知名環保組織公衆環境研究中心(IPE)發佈了一份名爲《蘋果產品碳中和疑雲》的報告,認爲相關產品披露的信息不足以支撐其實現碳中和的結論,存在“漂綠”風險。

這份報告對蘋果碳中和手錶提出的質疑主要有五點:一是此前佔碳排放大頭的製造過程此次實現100%清潔電力生產的可信性。報告認爲,蘋果產品的生產加工主要由外包供應商負責,雖然其自身環境報告稱供應商在碳中和手錶相關製造加工中全部使用清潔電力,但沒有一家供應商工廠披露清潔電力使用情況以供公衆驗證,且從蘋果產品供應鏈的排放數據來看,總體碳排也並未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第二點是蘋果手錶實現碳中和背後可能是一種綠色資源掐尖的“數字遊戲”,其購買者更多的新一代iPhone 15 Pro版手機碳足跡相較上一代不降反升;第三點是蘋果推出首款碳中和產品的同時,IT/ICT 行業減碳卻處於落後狀態,按目前趨勢,行業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恐難達峯,蘋果作爲供應鏈龍頭沒能起到實質性的帶動作用;第四點是蘋果在推出碳中和產品的今年,停止要求其供應商向社會披露碳排放數據,屬於在環境信息公開領域“開倒車”,也不利於第三方機構或公衆對其進行監督覈查;第五點則是相關產品的碳中和驗證聲明和用於抵消存量排放的碳信用具體信息均未公開。

IPE報告《蘋果產品碳中和疑雲》提出五大質疑

據瞭解,除了公衆環境研究中心,也有不少其他NGO和新聞媒體對蘋果碳中和手錶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調查或詢問、溝通,涉及到的問題還包括用於抵消存量碳排放的Restore Fund基金項目是否有助於長週期的環境保護、碳中和產品宣傳是否滿足歐盟《綠色聲明指令》要求等,鈦媒體App梳理了蘋果公司已進行的回應,較爲關鍵的由SCS認證並頒發的碳中和證書已全部公開,對於掐尖玩“數字遊戲”問題和供應商減排真實性問題,蘋果公司表示新的手機產品排放量也有大幅度的減少,對於供應商的清潔能源使用計劃也會由第三方進行獨立審查並出具報告。但對於進一步的詳細信息披露、產業鏈降碳帶動效應、供應商信息公開要求等問題,蘋果公司目前還並未提供實質性地證據或優化解決方案。

就輿論反饋來說,多數觀點認爲蘋果公司的碳中和產品經過權威認證,可算名副其實,該公司在環保層面的努力也被認爲是行業中首屈一指的存在,公衆環境研究中心創始人馬軍也認爲,在多年的指數評估中,蘋果公司都是表現最好的公司之一,這個層面上應該爲其點贊。但馬軍也同時表示,當蘋果公司開始宣稱自己的產品是碳中和產品時,那應該是一個非常高的標準,因此也就需要更高水平的信息披露。氣候未來創始人、《碳中和時代》作者汪軍也表示,蘋果對供應商的數據管理和公開水平在全球範圍內領先,但仍需充分證明它實現產品碳中和是否用盡全力。

就像碳中和進程中不斷冒出的新事物一樣,有關碳中和的討論衍生出了很多問題、話題和議題,有上文提到的諸多細節問題,也有如碳中和標準制定、企業碳中和路徑選擇、碳中和宣傳規範等政策或公共事務層面的討論,更有環境問題的社會監督、循環經濟的成本問題、普通人如何看待碳中和產品或零碳生活等影響更爲深遠的大議題。

這些問題,有的能夠在討論中得到解決、落實,並推動相關政策、管理實現優化,有的則可能成爲永遠爭論不休且“討論的意義大於答案”的“大哉問”,但無論如何,充分的討論和交流,往往最能推動事情向人們期望的方向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