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旭    

10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明确了行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国产民用飞机节能、减排、降噪性能进一步提高,航空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绿色航空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安全有效的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与此同时,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国产民用飞机实现示范应用,电动通航飞机投入商业应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实现试点运行,氢能源飞机关键技术完成可行性验证,绿色航空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形成一批标准规范和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支撑绿色航空生产体系、运营体系建设。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有望能乘上电动飞机。

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 面临重大战略机遇

为何要推动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指出,当前,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绿色航空制造业提出新要求,我国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

具体而言,一是我国航空运输、物流配送、城市空运、航空应急救援等领域均具有巨大潜在市场。二是我国电动汽车、轨道交通等新能源装备领域积累了技术优势,形成了先进工业基础,为航空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契机。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空科学技术加速融合,电池、电机、传感器、飞控系统等相关技术不断突破,共享出行、智慧城市等新模式不断发展,为航空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带来了重大机遇。

不仅如此,我国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也具备良好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因此,总体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开拓绿色航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纲要》除了明确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还提出了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建成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绿色航空制造体系,新能源航空器成为发展主流,国产民用大飞机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舒适性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应用。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杨岭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从产业化角度看,我国新能源航空器有一些产品已经走出实验室并投入应用示范,但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创新活跃程度看,知识产权申请量近几年明显增多,整体活跃度不断提升。

谈及2035年“新能源航空器成为发展主流”的发展愿景对普通居民带来的影响,杨岭表示,届时普通居民有望获得更多体验飞行的机会,部分地区将有更多样的出行选择。同时,相信航空爱好者还将看到更多科技感十足的新型航空器。

鼓励成渝等地区 设立低空经济示范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纲要》提出了三种发展路径,包括“绿色+”助推民机产业升级、开辟电动航空新领域、布局氢能航空等新赛道。

在开辟电动航空新领域方面,《纲要》提出,面向城市空运、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应用场景,加快5eVTOL、轻小型固定翼电动飞机、新能源无人机等创新产品应用,形成以典型场景为导向的电动航空器供给能力、运营支持能力和产业化发展能力,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这将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杨岭表示,以应用场景为导向带动各类新型航空器应用市场,将为各类新型航空器研制和运营企业带来更多成长空间。“同时,对提升行业整体活跃度,尤其是对低空飞行活动将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还提出,鼓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等优势地区,设立低空经济示范区,开展轻小型电动飞机规模化示范运营,eVTOL商业示范运营,推动电动航空应用场景、产品规范、运营体系、客户服务方案等领域的论证试点。

为何优先鼓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等地区设立低空经济示范区?

对此,杨岭表示,“鼓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渝地区是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作出的引导。同时,新能源航空器应用范围中短期内在低空领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该情况主要受新能源相关技术成熟度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