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猪业

近日,“纪要私享圈公众号”公布生猪行业张姓专家交流纪要。

生猪产能去化趋势

纪要中指出,根据目前的赔付价格和指数的跌幅,生猪产能去化的趋势仍将持续下降。许多企业的资金面比较紧张,导致指数难以销售,这可能导致中小散户购买种猪的力度相对较弱。

从养殖企业的角度来看,目前大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养殖产能分化严重。大型集团企业的母猪产能占比较高,而中小散户的母猪销量较低,同比下降幅度在50%至70%之间。考虑到去年同期的下降幅度,加上今年的母猪销量下降,预计中小散户的产能去化幅度至少也在40%以上。

供应方面,当前整体供应量基本正常,但存在一些异常因素,比如2022年第四季度未消化的库存移交给了2023年,大约有至少170万吨的肉。如果再加上进口冻肉约140至150万吨,整体供应可能会产生供应过剩的局面。

综合考虑,从2020年开始,猪肉产能一直呈现下行趋势,虽然中间出现了一次反弹,但2022年仍然是产能下降的情况。整体来看,今年是一个去产能的年份。

以下是生猪行业专家问答纪要:

看看下方问答,有没有你想问的问题~

生猪产能去化会持续吗?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进口了370万吨肉,并且还有400多万吨后移的肉,2021年消化了不少,但可能还没有完全消化。此外,2022年一季度的供应比较过剩,导致前期产能还没有完全消化。

因此,目前的生猪产能相对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的价格并不理想,今年的消费需求可能较低。所以整体来看,生猪供应量可能过剩的程度比预期的要大一些。

生猪产能过剩对企业盈利有什么影响?

未来几个月的走势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补充资金流的能力,以及肥猪价格的反弹程度。若肥猪价格反弹不够强劲,企业可能会继续亏损。此外,仔猪价格短期内可能不会有起色,因为当前供应过剩且对未来的预期较悲观。

因此,企业在当前情况下可能会将重点放在期货交易上,以远月合约为主,这也体现在现在期货价格的低迷。对于企业来说,当前的生猪产能去化程度并不是特别高,但是还需要关注其盈利状况和资金支持情况。

目前的消费环境如何?

虽然看到批发量有所上涨,但实际上这之外的消费并不乐观,因为与经济大环境有关,比如大规模失业、农民工收入减少、房地产等。基建和房地产等行业实际上是消费猪肉的一个主力。尽管无法统计,但明显可见的是,这类体力活动的消费者的收入往往能够支撑两三个人的消费,而这一类消费者的收入下降比较多。因此,今年的消费状况可能比较糟糕。

目前的生猪库存情况如何?

2022年4月之后,需要消化的库存量可能超过300万吨。但需要注意的是,其中可能还有一些走私的动物,这也会对库存造成一定压力。此外,进口冻肉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大约10%,说明肉类供应可能存在一定过剩的情况。

生猪产能与供需的匹配程度如何?

从供应量来看,生猪产能并不是特别过剩,可能有些许过剩,但并不是那么严重。可以看到,尽管屠宰量下降,但中山牛肉的销售仍然较弱,说明市场空间受到压缩,销售价格也难以提升。因此,整体来看,生猪产能面临的压力可能比预期的要小一些。

总结:根据专家的讲话,生猪产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剩,但整体并不严重。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金支持程度,以及肥猪价格的反弹情况。目前的消费状况相对较差,可能受到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尽管存在供应过剩的情况,但生猪产能与过剩的程度并不完全匹配。

对于生猪产能去化的情况,您认为价格反弹的力度对行业影响如何?如果价格在18块钱以下,是否会继续去产能?如果达到19-20块钱以上,是否会停止去产能?

根据目前来看,我觉得未来价格的反弹力度很可能会在18块钱以下。如果11月份月均价能够达到17~18块钱之间,可能算是一个正常的失气一下,但真的是超预期了。在这种情况下,去产能的幅度可能会超过预期。

对于去产能的力度,您认为第四季度会比第三季度大一些吗?

根据目前的情况,我认为第四季度去产能的力度可能会比第三季度大一些。在当前的情况下,如果再加上产苏州的甲,去产能的力度可能会是一个弱反弹的局面。根据预计,截至四月份,我动物的存栏量应该有300多万吨以上,到九月份,据说去化了大约30%左右。如果再去掉1/3,预计存栏量还有200多万吨左右。

现在的规模场散户的现金流成本分别是多少?

散户的现金流规模场,我们监测的是16元左右,16元左右,这都是一个正常状态。如果加上折损成本,基本上可以认为是16.57元,小散户的成本实际上是比16元低一点,但需要考虑小散户的比例,整体的散户的成本应该也是在16元以上,所以整体来说这个成本可以上升到16~17元之间。

冻品的水平降到多少会是一个正常的途径?

冻品的水平降到10~15万吨是一个正常的途径,目前的进口量大约在10万吨左右。如果从年度的角度来看,100~150四五十万吨之间的粘度进口量可能算是比较正常的。对价格的影响特别明显的库存应该达到300万吨以上。

*本文来源于自智通财经网、纪要私享圈、网络等,如有不适传播、侵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电话:139357282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