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13日讯(记者彭科峰)9月15日,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举办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月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持续时间为9月15日—10月15日。

眼看收官在即,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的监管局都重点做了那些提醒呢?财联社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各地监管部门对飞单销售陷阱、消费者信息保护、电信金融诈骗等问题均重点提及。

对此,湖南某律师事务所律师告诉财联社记者,监管部门举办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月活动,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有一定作用,能够起到投资者教育的作用。此类活动可考虑经常举办,持续时间更长一些。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从诸多案例中吸取教训,遏制贪念,提高风险意识。

北京:呼吁消费者远离“飞单”陷阱

飞单”是指金融机构员工私下向客户推荐非所属机构发行或代理的其他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的行为。“飞单”对应的理财产品往往由非正规金融机构发行,产品资质缺乏保障,容易导致投资人遭受重大经济损失。10月12日下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出风险提示,呼吁消费者远离“飞单”陷阱。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指出,消费者首先要辨明销售机构。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选择正规销售渠道。银行网点会在固定区域销售理财产品,且销售过程会进行录音录像。

其次,要甄别理财产品。消费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要问清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还是代销第三方理财产品。

三是关注资金账户。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关注购买产品的资金汇入账户。银行销售的正规理财产品,无论是自主发行还是代销理财,正规流程下购买资金由银行划款后直接进入本行账户,不会要求消费者向指定的账户进行转账或汇款。

四是守好个人信息。消费者要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和账户安全,切勿将网银U盾、银行卡、存折及密码等交给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员代为操作或保管。

上海:消费者要合理安排投资、分散风险

10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提示称,消费者投资金融产品时,务必牢记以下三点:不要轻信非正规渠道推送的“金融产品”、筑牢个人信息安全屏障、合理安排投资、分散风险。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指出,消费者在金融产品和投资方面应该保持审慎,不轻信非正规渠道推送的“金融产品”。在选择金融产品时,消费者应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及其官方网站、官方APP购买,也可以拨打金融机构官方热线咨询,确保所选择的投资方案是合法、安全和可信的。

同时,杜绝各类非法广告的关键在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需注意保护好手机号、身份证件号、生物识别信息等个人信息,不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网上购物时谨慎填写个人信息、使用手机软件时谨慎授权、晒朋友圈时注意避免隐私泄露、不在APP上冒然输入个人信息等。

此外,从长期来看,均衡投资策略更加稳健,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明确自己的投资思路与定位,杜绝盲目地将眼光锁定在高收益、高回报的金融产品上。要正确认识金融市场中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关系,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要根据自己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进行投资。

深圳:谨防电信金融诈骗

10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发文称,近年来,电信金融诈骗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始终保持警惕之心,防范电信金融诈骗。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介绍,电信金融诈骗有以下几种“套路”:一是假冒官方装权威。诈骗分子往往声称是中国银保监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是银行、保险机构以及京东、微信支付等平台公司的客服人员。二是真真假假混视听。诈骗分子以消费者正常办理的金融业务为切口,设法使消费者放松警惕,骗取消费者信任。三是共享屏幕窃信息。诈骗分子假借“远程指导”为名,诱导消费者下载、使用线上会议软件并共享屏幕。四是AI换脸骗信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提示,消费者首先应当牢固树立防诈反骗意识。安装公安部开发的“国家反诈中心”手机APP,通过软件内“来电预警、身份核实”等功能阻断诈骗分子的通联或获取诈骗预警信息。

二是多方核验确认信息真伪。不要轻信他人言。凡遇自称官方客服人员的,在通话结束后,一定要自行登录相关机构官方网站或者拨打官方客服电话进行信息核验。

三是注重保护个人敏感信息。要妥善保管好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重要敏感信息,不随意将短信验证码告诉其他人。

四是坚决不向陌生账户转账。诈骗分子为骗取资金,会想尽办法,编造各种理由,诱导消费者将钱款转至他们的个人银行账户。另外,广大消费者也要树立“银行卡不可出借、买卖”的认识,不给诈骗分子洗钱跑分留有余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