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消息,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很多人爲了“尋味”奔赴遠方。去烏魯木齊喫烤包子、去柳州喫螺螄粉、去南京喫桂花湯圓……美團、大衆點評數據顯示,假期期間,全國餐廳堂食線上訂座量較2019年同期增長112%。調查發現,很多地方的美食街、餐廳人氣爆棚。“味蕾遊”正在成爲文旅消費的新動力。

喫住行遊購娛,喫位居旅遊六要素之首。中國旅遊研究院美食旅遊課題組發佈的調研結果顯示,92.3%的受訪者會在旅遊過程中做美食攻略;93.1%的受訪者將體驗當地美食作爲前往外地旅遊的主要因素之一。資深“喫貨”可以爲了品嚐一口地道風味調整行程安排,甚至“爲一頓美食赴一個村”。

“味蕾遊”走紅,反映出當下大衆消費需求正在不斷升級。在“喫”的方面,人們不再滿足於填飽肚子,而是追求多樣的味蕾享受。對食材的品質、口感、製作工藝等方面有了更高要求。品嚐當地特色美食的同時,還可深入瞭解當地文化和歷史,增加對旅遊目的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遊”的方面,人們不再只是追求“看山看水看風景”,而是開始進入感受美好生活的新階段。深度參與並充分感受目的地文化內涵的旅遊方式,成爲越來越多遊客的選擇。兼具文化性和體驗性的“味蕾遊”,順應了消費升級趨勢,抓住了發展新機遇。

發展“味蕾遊”,能夠有效刺激居民和遊客消費,消費又將反過來推動餐飲企業提質升級,促進文商旅深度融合。一些地方雖然不缺少美食,但因營銷力度不夠,缺乏有效推廣,令當地美食文化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難以爲外人所認知和了解。在這方面,可以藉助大衆傳媒的力量,發揮影視綜藝節目的作用。《舌尖上的中國》捧紅了衆多極具地方特色的小喫,淄博燒烤也抓住了短視頻的流量紅利。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爲城市文旅品牌和旅遊形象打造提供了新助力。用好新傳播渠道,有助於城市文旅提高關注度,增強影響力。

從柳州螺螄粉到淄博燒烤,很多城市因美食火出圈,能否接住流量還要看城市的基礎設施、服務水平等能不能跟得上發展節拍。發展旅遊經濟,如果不能學會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就算有再好的資源,也無法長久留住遊客。

“味蕾遊”既是味覺盛宴,也是文化大餐。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諸多美食都有典故出處,瞭解其背後的文化傳承和習俗風情,本身就是一段旅程最好的打開方式。各地在發展“味蕾遊”的過程中,要從體驗、場景、特色等方面入手,讓遊客從舌尖到心間感受美食文化的獨特魅力,這樣的“味蕾遊”方能回味無窮。

原標題:“味蕾遊”如何回味無窮

編輯:楊虹    責編:吳忠蘭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