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今年以來,權益基金髮行遇冷的另一端,是發起式基金疾行。

據經濟觀察報記者統計,截至2023年10月12日,基金公司“自掏腰包”的主動權益類發起式基金共成立162只,已與去年全年主動權益類發起式基金163只的發行數量近乎持平。

然而,在各基金公司爭相逆勢佈局發起式基金的背後,記者發現,年內新成立的這類基金,已有超85%出現浮虧。

此外,由於使用公司自有資金參與投資,導致基金公司虧損將顯得更爲直接,部分基金經理管理發起式基金的意願並不強烈。

發起式基金是“萬能神丹”嗎?投資者是否該選擇此類基金?

爭相佈局

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0月12日,主動權益類發起式基金(包含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共計162只,近乎“追平”了去年全年主動權益類發起式基金163只(各類份額分開計算、下同)的發行數量。

同時,還有包括長城國企優選、平安先進製造主題等4只主動權益類發起式基金正在發行。

此外,年內還有93只主動權益類發起式產品在排隊等待審批。不出意外的話,預計年內新成立的主動權益類發起式基金將超200只,該數量或創下2012年發起式基金誕生後新高。

所謂發起式基金,即基金管理人、高管或基金經理作爲基金髮起人認購不少於1000萬元金額且持有期限不少於三年,滿足上述條件的基金即可宣佈發行募集成功。

由於該類基金成立的條件對認購戶數和認購金額均要求較低,成爲市場低迷時各基金公司佈局的選擇。“由於基金‘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的現狀,基金公司其實有意願在底部區間進行佈局,在產品不好發、發不出來的情況下自掏腰包成立發起式基金,一方面佈局產品,一方面養養業績。未來市場向好業績不錯做持續營銷也相對容易。”華南一家中型公募基金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

同樣,在滬上一位公募人士看來,發起式產品是公司產品線和長遠佈局的整體考慮,在市場低點把“種子”播下去,等到市場反彈,那對產品的佈局不但抓住了風口,也讓公司的業務豐富起來,規模也有可能實現上升。

根據Wind數據,截至10月12日,今年以來全市場共成立新基金2098只,其中537只爲發起式基金,佔比超25%。

不過,發起式基金雖然門檻較低,但也不是“靈丹妙藥 ”。

北京一家公募機構高管坦言,發起式基金同樣考驗着各機構的投研能力與產品佈局能力。一旦產品經過一段時間運作沒有獲得投資者認可,業績和規模一直上不去的話,固有資金虧損、運營成本等問題將會比普通主動權益類基金面臨更大壓力,甚至在公司資金虧損的情況下必須清盤。

85%虧損

在當下的弱市行情中,記者發現,今年以來新成立的主動權益類發起式基金,年內業績表現普遍不佳。

在年內成立的162只主動權益類發起式基金中,剔除9月26日成立的中信建投消費升級尚未有業績展示後,僅有25只產品成立以來實現了正收益,佔比15.53%;有16只產品成立以來虧損20%以上;虧損10%以上的產品41只,佔比超25%。

其中,由基金經理王文龍執掌的永贏數字經濟智選年內回報墊底同類產品,該產品自今年4月份成立以來,累計虧損達28.13%。

不僅如此,國泰君安創新成長、泓德新能源產業2只產品年內回報均虧損超25%以上。

反觀,在年內盈利的產品中,僅有2只收益達10%以上;收益5%以上的產品有4只;而盈利在2%以下的產品則達17只。

具體來看,泰康北交所精選兩年定開拔得頭籌,年內回報率爲12.24%。由於北交所的多重改革舉措意見的陸續發佈,該基金亦藉着“東風”實現上漲。資料顯示,該基金成立於今年4月7日,由基金經理陸建巍管理。

發起式基金代表了基金公司看好當下市場及產品的態度,但從其當前的業績來看,似乎未見相比於普通基金的優勢。

一直以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成爲發起式基金與其他基金的最大區別,將投資者和基金管理人利益捆綁,理應吸引衆多投資者前來購買。

但記者發現,從年內發行的產品來看,在發起式基金中,認購戶數低於20戶的產品,佔比超20%。其中,有近10只基金認購戶數少於10戶。

例如,國泰君安新材料混合型發起式基金合同顯示,該基金首發規模約爲1000.9萬份,其中國泰君安資管運用固有資金認購1000.9萬份,有效認購戶數爲2戶。剔除公司自購金額,該基金僅有1名客戶購買了約1000元。

此外,嘉實新興景氣混合型發起式基金合同顯示,該基金首發規模約1002.2萬份,其中嘉實基金運用固有資金認購1000.03萬份,有效認購戶數爲5戶。

由於使用公司自有資金參與投資,如果淨值下跌,基金公司的損失更爲直接。

如永贏數字經濟智選運用公司自有資金認購1000萬,截至10月11日,該基金在成立的半年時間裏,這部分公司自有資金已經浮虧超280萬元。

在這種情況下,一位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對記者透露,有些發起式基金的基金經理人選並不好確定。“發起式基金由於使用公司自有資金參與投資,導致公司的虧損顯得更爲直接,同時也更加觸動領導神經,所以很多基金經理不願意管理發起式基金。”該市場部人士表示。

事實上,隨着近年來市場震盪走低,“與投資者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發起式基金也變了味。轉而變成了確保公司新產品成立的工具。

北京一家基金評級機構相關人士認爲,目前市場存在一些中小公司或者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因業績上不去,但爲了確保公司整體規模,靠發起式弄噱頭博眼球,盲目發行權益類發起式基金,這可能會進一步導致業績虧損,基金清盤,規模縮水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與此同時,該人士提醒,“發起式基金也會受到市場波動的較大影響,存在未有超額收益甚至出現虧錢的風險。在投資該類基金時依然要考慮基金管理人的綜合水平,發起式不能成爲降低投資風險的參考指標。”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