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已久的一汽奧迪中方掌舵人調整終於塵埃落定。

一汽-大衆宣佈,李鳳剛正式接替孫惠斌,擔任一汽奧迪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全面負責一汽奧迪在華所有國產及進口車的銷售、售後服務、網絡及品牌營銷工作;孫惠斌將調任中國一汽戰略與合作部。

實際上,孫惠斌的離任早有預兆。在9月初,就有消息稱一汽奧迪中方掌舵人孫惠斌即將離任。在業內看來,更換一汽奧迪中方一把手的背後是銷量持續疲軟與電動化轉型乏力的焦慮,此時更換中方掌舵人更重要的是如何突破當前瓶頸。汽車行業分析師任萬付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失去了公務車這塊大蛋糕後,在與寶馬和奔馳的競爭中,奧迪就逐漸開始落後於競爭對手;在電動化領域,其轉型步子過小導致現在一直處於落後位置。

銷量連續下滑,上半年“以價換量”

今年上半年一汽奧迪實現銷量31.7萬輛,同比微增0.03%。同期,寶馬集團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爲39.26萬輛(含MINI),同比增長3.7%;奔馳上半年的汽車銷量爲37.72萬輛,同比增長6%。雖然仍落後於寶馬和奔馳,但也實現同比正增長。

不過,同比正增長的背後很大程度來自以價換量。今年3月的價格戰中,一汽奧迪對經銷商推出了長庫齡車輛銷售支持政策,單車支持2%的補貼。換句話說,在終端市場層面,一汽奧迪主力車型2023款奧迪A6L最高可優惠12萬元,Q5的降價力度也接近10萬元,A4L的優惠幅度爲7.5萬至8萬元。

不僅如此,9月更是傳出一汽奧迪面向內部員工推出的國產e-tron活動價,全系3款車型5折。對此,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向一汽奧迪方面求證,但其並未回應。

一汽奧迪的銷量頹勢不僅是今年,此前已連續三年下滑。2020年至2022年,一汽奧迪的銷量分別爲72.63萬輛、70.13萬輛和63.56萬輛,連續下滑。對此,諮詢機構Co-Found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分析稱,一汽奧迪銷量下滑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一汽奧迪在產品線上相對沒有寶馬和奔馳豐富,導致無法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其次,一汽奧迪在品牌形象、市場推廣不如寶馬和奔馳。

此外,任萬付表示,在產品競爭力方面,一汽奧迪可能在某些方面沒有完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其銷售渠道和售後服務等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問題。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從產品線上來看,以SUV市場爲例,寶馬有X1、X3、X5等多款車型,奔馳也有GLA、GLC、GLE等車型;相比之下,奧迪SUV車型佈局相對單一。

張新原認爲,一汽奧迪首先應提升產品競爭力,加強研發和創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其次,加強品牌塑造和市場推廣,提升消費者認知度和品牌形象。另外,加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入和研發,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高品質電動車產品。隨着中方掌舵人的調整,新一把手上任或將進行更加有效的決策和管理。

電動化轉型不及預期,新帥上任如何扭轉?

一汽-大衆方面表示,孫惠斌任期內,中國汽車產業開啓了以電動化、智能化等趨勢爲代表的重大變革,豪華車市場亦進入了深度調整期,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孫惠斌也極力推動一汽奧迪電動化轉型。

但目前一汽奧迪的電動化轉型仍相對遲緩。大衆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博穆曾坦言,目前奧迪純電動汽車產品在中國市場缺乏競爭力。從銷量表現來看,今年上半年,一汽奧迪累計交付佔品牌在華總交付約96%,但新能源車型累計銷量僅爲1.08萬輛。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就電動化轉型遲緩,如何解決銷量不佳、如何提高競爭力等問題採訪一汽奧迪方面,但並未得到回覆。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表示,現在汽車行業進入新時代,奧迪的轉型升級動作有點慢,有點跟不上時代節奏;原因是在內部,公司高層躺在燃油車時代的輝煌裏,對未來的電動車潮流認識不足,捨不得動手做內部革命。

張新原補充表示,首先奧迪在中國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普及力度可能不夠大,缺乏相關政策支持和市場認可;其次,奧迪在電動車技術研發和生產能力上可能相對較弱,無法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高性能電動車的需求。他認爲,一汽奧迪需要加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入和研發力度,提升技術實力和產品競爭力。

按照一汽奧迪的規劃,其首個純電動車型的生產基地奧迪一汽全新PPE工廠在2024年投產,之後奧迪Q6 e-tron、A6 e-tron等車型將進行本土生產。

隨着新中方掌舵人的上任,業內認爲其所面臨的挑戰並不小。“一汽奧迪應將重點放在產品創新和品牌塑造上,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同時加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入,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電動車產品。”張新原表示。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王琳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