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遞表兩月之後,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鍋圈食匯”)有了新進展。近日,鍋圈食匯通過港交所聆訊,這也意味着靠着賣火鍋燒烤食材的鍋圈又開始了新的征程。從披露的數據看來,雖然擴張按了加速鍵,但是閉店率也逐漸提升,同時以加盟模式爲主的鍋圈食匯收入增長放緩。事實上,加盟店佔比高達99.9%的鍋圈食匯極度依賴加盟,公司也承認當前模式存在着一定風險,加盟店的業績以及供應鏈的穩定,對業績有着重要的影響。在業內人士看來,鍋圈食匯能否爲資本市場帶來持續高回報仍是未知,而改善盈利模式、提供高品質服務、完善供應鏈是當務之急。

今年僅前四個月關店132家

鍋圈食匯正在按部就班地實現上市計劃。近日,鍋圈食匯提交了聆訊資料,意味着這家火鍋燒烤食材品牌即將躋身上市公司行列。從聆訊資料中,北京商報記者也發現了當下鍋圈食匯的進與退。

數據顯示,2020-2022年和2023年前四個月,鍋圈食匯的收入分別爲29.65億元、39.58億元、71.74億元和20.78億元,同比增長33.5%、81.2%和-3.8%。不難看出,雖然鍋圈食匯的收入逐年遞增,前幾年增長態勢較猛,但今年的前四個月中卻似乎展現出了些許疲態。

雖然收入上暫時有一定波動,但並沒有影響它跑馬圈地的步伐。截至2023年4月30日,鍋圈食匯共在全國29個省市擁有9844家門店,就今年前四個月來說,鍋圈食匯在期間僅增加了755家門店。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直營店僅一家,由此可見依靠加盟擴張的打法依舊沒變,當前加盟店佔比仍達99.9%。

不過,隨着鍋圈食匯的加盟店規模越來越多,其閉店率同樣在上升。據鍋圈食匯方面介紹,2020-2022年,公司關閉加盟店數量分別爲28家、194家和279家,今年僅前四個月便爲132家。同時,鍋圈食匯同期開設的新加盟門店數量分別是2883家、2762家、2631家和754家,開店節奏似乎在放緩。

高度依賴加盟商

無論是加盟店佔比高達99.9%還是今年前四個月開出700多家加盟店,無疑二者之間高度綁定。尤其是在盈利模式上,鍋圈食匯主要收入並不來自近萬家的加盟費,而是來自這些加盟店銷售其相關產品。聆訊資料顯示,鍋圈食匯來自加盟店的在家喫飯產品銷售額由2020年的29.10億元增加28.1%至2021年的37.38億元,再進一步增加73.7%至2022年64.77億元,分別佔總收入的98.2%、94.2%、90.3%。鍋圈食匯提到,其主要收入來自向加盟商銷售產品,有關業績反映了公司加盟商的營銷能力及管理技能,若大量加盟店表現欠佳將對公司的收入及盈利能力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由此可見,加盟店的生意直接影響到鍋圈食匯直接的業績,與此同時管理如此龐大的加盟體系絕非易事,無論是食品安全還是加盟商能否持續盈利問題都考驗着鍋圈食匯。北京商報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看到,共有213條投訴中包含鍋圈食匯,其中更是不乏銷售變質食物、喫出異物、霸王條款等字眼。同時,據中新經緯報道,有加盟商於去年11月底加盟了一家鍋圈食匯,投資了近50萬元,但從今年3月後就開始虧錢,由於“看不到希望”便選擇及時止損,算上前期投資,7月底關店時一共虧了約40萬元。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指出,市場動態調整是品牌關店數量增加和加盟門店數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隨着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部分區域消費者需求和購買力發生變化、競對的佈局和營銷策略發生變化等情況都可能影響鍋圈食匯的業績,雖然閉店比例並不高,但鍋圈食匯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經營策略和門店佈局,以適應市場變化。而調整門店便可能是應對市場變化的策略之一。不過,公司的戰略規劃也可能會影響到門店規模,例如關閉業績不佳的門店有利於集中資源佈局潛力更大的業務。

從模式上來看,鍋圈食匯的商業模式相對簡單,依賴於向加盟商銷售食材,雖容易複製,但隨着到家喫飯需求減少,其加盟店數量的下降趨勢可能會持續,仍需尋找新的第二曲線來保持優勢。

能否持續高回報仍是未知

過去幾年中,宅經濟與在家喫飯等需求攀升,使得喫到紅利的鍋圈食匯迅速發展,並在火鍋食材市場中掌握了一定話語權。然而,當下消費需求多元化,面對着多元的市場競爭,鍋圈食匯如何完善其盈利模式,持續爲資本市場講出新故事是其需要思考的。

Co-Found智庫消費行業研究負責人解濤認爲,儘管鍋圈食匯在加盟店數量上有所增長,但此前存在虧損且閉店率逐漸提高表明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問題。目前,隨着“在家喫飯”需求減少,鍋圈食匯可能面臨更大的市場競爭壓力,能夠爲資本市場帶來持續的高回報仍需觀察。不過,無論是否上市,鍋圈食匯都應加強對直營店和加盟店的管理,提高店面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其次,鍋圈食匯可以通過優化產品研發和創新,提供更多具有競爭力的菜品和服務。此外,鍋圈食匯需要建立良好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確保產品的質量和供應的穩定性,以滿足市場需求。

不僅如此,在戰略定位專家、九德定位諮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看來,鍋圈食匯已經達到了一定規模,並積累了一定消費基礎,具有一定市場。不過,售賣火鍋相關產品的商超、生鮮電商、便利店等都會對鍋圈食匯造成一定競爭壓力。對此,鍋圈食匯還需維持良好的品牌形象,並推出更加健康、高品質且高性價比的產品,從而維持自身綜合競爭能力。

江瀚指出,未來,鍋圈食匯可通過拓展產品線和服務來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另外,鍋圈食匯還需與傳統的火鍋食材供應商和電商平臺等進行競爭,雖然其中不乏供應鏈和品牌影響力更強的頭部品牌,這就需要鍋圈食匯推出更多定製化和高性價比的套餐來進行差異化佈局。

北京商報不等式調查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