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鑄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鄺寧勇介紹直播帶貨
  嘉禾經濟開發區辦公室主任劉建國向記者介紹嘉禾縣企業生產的特斯拉車門鉸鏈部件

轉自 上海證券報

記者 李苑

這座位於湘南邊陲的小城沒有鐵礦,卻有鑄造傳統,並貢獻了湖南省40%的鑄件產量。

精密配件供貨特斯拉、奔馳等知名汽車廠商,數控機牀出口東南亞和非洲,礦山機械耐磨件遠銷英美……這座被譽爲“江南鑄都”的小城正加快“智造”步伐。

這裏是湖南嘉禾,一座因鑄造興、因鑄造盛的小縣城。用當地人的話說,“嘉禾人是打鐵的,也是鐵打的”“嘉禾的五金工具停產3天,江南五金工具市場就會‘抖三抖’”。

如今的嘉禾因時而進,瞄準智能化、高端化和綠色化的方向,推動產業蝶變新生,以“打鐵精神”淬鍊出一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挖掘稟賦優勢 承接產業轉移

“我父親兄弟5人最早在廣東開辦鑄造廠,嘉禾坦塘鑄造工業園建成後,他們就回來成立了公司。”衆合鑄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華軍表示。

這位年輕的“創二代”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嘉禾本身有鑄造傳統,技藝比較成熟,早年間很多人掌握基礎的鑄造技術後南下辦廠,逐漸形成規模。

隨着珠三角一帶實行“騰籠換鳥”和產業梯度轉移政策,一些鑄造廠開始遷移。作爲粵港澳“後花園”和湖南“南大門”的嘉禾,具備鑄造基礎和產業園區平臺優勢,自然成了兩地裝備製造業協作配套、密不可分的首選之地。

位於坦塘鑄造工業園的湖南鑫泉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各類高端精密汽車模具、注塑機和油缸等產品。2017年,該公司負責人毛劍鋒、蔣愛梅夫妻倆把工廠從廣東惠州搬回嘉禾,同時帶回了一批業務骨幹、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

夫妻倆都是當地鑄造世家出身,“正好嘉禾有招商引資政策,我們就選擇回到家鄉。”蔣愛梅說。

鑄件是個精細活,澆鑄過程中一旦出現任何小的失誤,就會成爲廢品。蔣愛梅告訴記者,得益於當地的產業基礎和配套政策,企業品質達到國內領先,年產值過億元,目前同類產品在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佔有率超過40%。

隨着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及產業轉型升級,中西部地區正在有力有序有效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和嘉禾一樣,目前國內很多縣城都在積極承接大城市的產業轉移,對接先進要素資源流動。

比如,安徽明確,要構建全省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新格局。加快“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建設,全力增強欠發達區域高質量發展動能。

“縣域現有競爭更多體現爲產業鏈生態系統競爭,企業投資落戶不再只看土地、勞動力等幾個要素,更多看重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完備性、人才、創新發展能力等產業鏈生態系統發展情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趙福軍表示。

在他看來,縣域要在競爭較爲激烈的情況下闖出一條路子,必須差異化發展,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打造出獨具競爭力的產業。

“智造”賦能跑出“嘉”速度

走進嘉禾江南鑄都展示中心,門口牌匾上 “江南鑄都”“嘉禾智造”幾個字格外醒目。今年4月,該中心所處的經濟開發區升格爲省級高新區,也是目前湖南唯一一個主打鍛鑄造產業的特色園區。

“這是特斯拉門鉸鏈的部件,這是奔馳減震器的部件……都是區內的企業生產的。”展廳內,嘉禾經濟開發區辦公室主任劉建國給記者一一介紹。

劉建國說,目前嘉禾產業正從“鑄造”“製造”向“智造”加速轉變。

10月初,嘉禾縣南宏鑄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在抓緊趕工。

“我們主要生產汽車配件、工程機械這一塊,客戶來自濰柴動力等大企業。”公司負責人彭志平介紹,爲了保持競爭優勢,提升產品科技創新,目前企業相關投入不但佔比高,而且呈逐年增長趨勢。

近年來,嘉禾縣加強與湖南大學、中南大學、中國鑄協等相關單位、機構合作,每年還安排產業引導資金6000萬元,鼓勵企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爲鑄造業轉型升級打下基礎。

“看,這是我們嘉禾製造的機牀,裏面的鑄件都來自嘉禾造。”彭志平指着車間一臺機牀告訴記者,隨着科技創新加速,每年都有部分鑄件實現國產替代。

記者調研發現,當傳統的依靠投入驅動縣域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不再可行,如何通過創新驅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搶佔高質量發展“賽道”成爲包括嘉禾在內的衆多縣城主要考慮的問題。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表示,縣域工業的結構在逐步優化,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進入了先進製造業,同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縣域經濟正在或者開始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

近期發佈的《2023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顯示,在入圍百強榜單總量領先全國的同時,長三角地區百強縣當前正加速產業發展模式轉型升級。其中,在“千億縣”六大發展模式中,長三角地區主要爲“城市羣創新驅動主導模式”。

深挖“留量”密碼 留人更要“留心”

“爲了交付訂單,近段時間以來我們都在抓緊時間生產。”嘉禾縣正潤鑄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彭禮葵介紹,目前公司有200多名員工,明年新的生產線一旦建成,還會增加用工需求。

嘉禾縣是勞務輸出大縣,每年有不少人去往廣東等地打工。隨着當地鑄造業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家門口工作。

34歲的鄺寧勇從部隊退伍投入鑄造行業後,於2019年10月創立了湖南鑄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並推出“鄺一刀”“鄺一壺”“鄺一鍋”等系列品牌,利用電商拓寬產品銷售渠道,逐步打開國內外市場。

鄺寧勇表示,嘉禾有產業和技術基礎,現在公司的生產研發團隊基本上都是當地人。“我們是嘉禾最早開始抖音等直播帶貨的企業之一,至少有2000名嘉禾人在我們的平臺實現了靈活就業。”鄺寧勇說。

數據顯示,2022年嘉禾鑄鍛造產業產值達150億元,佔全縣工業比重的78%,從業人員近2萬人。產業升級拉動就業的同時,也導致企業對於技術人才特別是高級技工的需求凸顯。

作爲一家典型的家用廚具生產鑄造企業,正潤公司生產的搪瓷琺琅系列遠銷歐美等地。“隨着鑄造設備改造升級,我們對體力勞動者的依賴程度逐步降低,而對工人的技術要求正在提升。”彭禮葵說。

在鑄造人才培養方面,嘉禾已經開始行動。當地推出人才政策“組合拳”,每年拿出4000萬元引導資金扶持鑄鍛造企業和人才發展。同時,依託縣職業中專、創業培訓中心、江南鑄都培訓基地等,盤活本土人才資源,提升鑄鍛造業傳統技藝。

嘉禾鑄造人才供需現狀是當前縣域經濟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我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已超過6000萬人,但技能人才佔就業人員的比例還不到30%。此外,我國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長期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達到2以上。

“應該通過對接市場需求、優化專業設置,培養出企業真正需要、擁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促進人才順暢流動、優化配置。”多位企業人士認爲,對於縣域經濟發展來說,技術人才引得進是第一步,用得好、留得住纔是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