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網

近期,在基金髮行遇冷的背景下,發起式基金成爲不少公司上新的選擇。發起式基金具備“寬進嚴出”的特徵:募資規模和認購戶數門檻較低。但對於成立後的持營要求更爲苛刻,多數基金如果不能跑出亮眼的收益,那麼成立三年後將不可避免地淪爲“迷你基”,倘若業績不佳,基金管理人發起認購時的虧損甚至超過該基金的管理費收入,基金也會因此成爲“負資產”。

發起式基金頻頻登場

10月伊始,就有交銀醫療健康、天弘睿享3個月持有等四隻發起式基金成立,當前還有包括長城國企優選、平安先進製造主題等發起式基金正在發行,以及銀河國企主題等多隻產品獲批待發行,這也是近兩年發起式基金熱潮的延續。

由於這兩年的A股行情走勢頗爲震盪,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5日,今年以來新成立的發起式基金共有286只(僅統計A類份額),去年則成立了351只。而在2019年、2020年分別只有170只和200只成立。

發起式基金即募集規模不低於5000萬元,基金管理人、高管或基金經理作爲基金髮起人認購不少於1000萬元且持有期限不少於三年,滿足上述條件的基金即可宣佈發行募集成功,成爲不少基金公司在行情清淡時的“保成立”之選。

天相投顧認爲,發起式基金的發行起點較低,通過發起式基金,基金可以在市場參與度較低時成功發行基金。等待未來市場轉暖時,若發起式基金業績出色,則基金公司可以擴大規模,提高市場佔有率和知名度。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業務負責人劉亦千也表示,相比於其他類型的基金,發起式基金的審批流程較快,發行難度大大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發行壓力。

勉強成立且風險後置

然而,較低的門檻也意味着不少基金產品壓線成立。9月20日,國泰君安新材料混合型發起式基金公告,該基金首發最終規模爲1000.998814萬份,其中基金管理人國泰君安資管固有資金認購1000.9萬份。由於該基金的募集期僅9月15日一天,且有效認購戶數僅2戶,前述數據也意味着,剔除公司自購金額外和認購費率外,該基金首發當日,僅1名客戶買了1000元。

年內新成立的發起式基金中,有105只認購戶數在100戶以下,不足10戶的也有56只,其中,金鷹添興一年定開、國泰君安創新成長等11只基金認購戶數只有1戶,建信睿安一年定開等只有2戶。

不僅如此,還有一些發起式基金成立後追逐者寥寥,截至二季度末,有319只產品持有人戶數不足100人,其中以上述機構定製債基居多。但也不乏主動權益類產品長期無人問津,如成立於2020年8月的太平智選一年定開,雖然過去三年內數次開放申購贖回,但股東人數和基金份額一直未有變動,兩家機構連續多個季度合計持有5.09億份。此外,還有富國融泰三個月定開、國泰君安價值精選等成立一年以上的混合型基金持有人不足10戶,多隻產品持有人名單中,僅剩基金管理人一家勉力維持。

有業內人士表示,發起式基金在發行端低門檻的同時,實際將風險後置,基金的清盤標準也更爲嚴格:基金成立滿三年後,若基金規模低於兩億元,基金合同自動終止,且不得通過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延續基金合同期限。因此,對規模的考覈讓發起式基金只能成爲基金公司保成立的權宜之計。

還有華東某公募人士表示,發起式基金髮行需要公司和基金經理自掏腰包支持,這意味着基金的募集本就有一定困難。“不少發起式基金是爲了培養新人,或者佈局新賽道,或者彌補機構在渠道方面的短板。”

多隻產品淪爲“負資產”

從規模來看,中歐時代先鋒、興全新視野以及廣發高端製造等也都是發起式基金,且成立以來被個人投資者持續加購,成長爲百億規模的明星產品。但事實上,能夠實現規模“逆襲”的發起式基金終究是少數,多數產品在成立後不溫不火,以“迷你基”的身份泯然於衆人,且在業績方面也並未有優勢,近年來的震盪市場甚至讓基金管理人自己認購的金額也折損不少。

例如,恆越品質生活自2021年成立時,恆越基金以自有資金認購了1000.25萬份基金份額,並在隨後的交易日內繼續加倉,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持有超過1566萬份。但基金自成立以來,淨值跌幅已經超過了66%,僅發起認購的份額就已經虧損超660萬元,隨後加倉的部分無疑繼續放大了虧損。據歷史公告統計,這隻基金歷史累積收取的管理費總計約爲400萬元,成立後爲基金公司無疑帶來的是負收益。

此外,永贏優質精選累計跌幅也達到了50%,截至二季度末僅剩700萬元的規模,東方阿爾法產業先鋒、太平靈活配置以及嘉實策略機遇等35只發起式基金成立以來跌幅超過四成。因此,清盤也成爲了懸在發起式基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三年前或更早發行的產品中不少已經觸及了清盤線。

年內清盤的200餘隻產品中有27只是發起式基金,這其中也有收益不錯但依舊難以做大規模的產品。如永贏競爭力精選、創金合信同順創業板等多隻產品,成立以來回報超過10%,卻依舊因爲規模小於2億元而不得不選擇清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