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工業富聯(601138.SH)發佈公告稱,公司收到董事長鄭弘孟《關於提議回購公司股份的函》,提議公司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進行股份回購。

根據提議,本次回購股份的資金總額不低於2億元(含)且不超過3億元(含),回購資金來源公司自有資金。另外,本次回購股份的價格不高於公司董事會通過回購決議前3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150%,回購的股份將在未來適時全部用於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

通常來說,上市公司回購股票往往被視爲一種穩價措施,然而二級市場似乎對此並不“買單”。今日公司股票低開後衝高回落,截至10月19日收盤,公司股價收報16.53元,下跌2.3%,總市值3284億元。

鈦媒體APP發現,公司在此時提出回購並不意外,甚至可以說迫在眉睫。據Chioce數據顯示,公司股價從26.6元(前復權)的階段高點至今累計下跌超30%。公司股價持續下跌除了受A股市場大環境及前期大漲後有獲利回吐需求影響之外,可能還與其經營相關。畢竟,近年來公司業績出現“增利不增收”現象,其毛利率連續五年下滑,更爲關鍵的是公司第二增長曲線亦存疑。 蹭上AI,但成色不足

資料顯示,公司成立於1973年,其主要業務包括智能製造、信息與通信技術、生物醫療、綠能科技等。自2022年3月開始,公司股價跌至10元,之後一直在8元上下徘徊超過一年。

不過,今年以來因ChatGPT概念引發AI市場空前火爆,讓公司股價得到爆炒。相關數據顯示,公司股價從今年3月初9元左右漲到7月中旬並創出年內新高26.6元。

公司股價狂飆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據悉,ChatGPT應用風潮掀起,一時間大量增加服務器需求,導致市場供不應求。目前公司與多家科技巨頭深度綁定,締結戰略同盟的公司有微軟谷歌英偉達等。作爲公司雲計算業務的核心產品,其AI服務器、HPC(高效運算系統)成爲AI市場的香餑餑。

在AI算力新時代,服務器的戰略性日益突出。舉例來說,相比之前GPT-3語言模型,GPT-4包含的不只是文字和語言,還包含圖形,所以整個參數量會暴增,伴隨着的是大量的算力需求,有望帶動服務器出貨需求持續增長。根據國際調研機構IDC研究,全球AI服務器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於2021年—2026年達17.3%。隨着AI雲計算帶來的服務器增長,或將改善公司雲計算業務板塊的盈利情況。於是,曾經無人問津的工業富聯便引來諸多資金炒作。

那麼公司AI成色如何?早在2017年,公司就聯合英偉達、微軟等合作方推出AI服務器——HGX1,公司高管此前曾透露,廣受關注的ChatGPT用到的服務器就是HGX1。不過,相關數據顯示,在2022年雲服務商產品中,AI服務器及HPC等出貨佔比僅佔20%。而在AI服務器所屬的雲計算板塊,其毛利率竟然4%不到。

代工標籤根植

近段時間,公司股價之所以持續受挫,一方面,或是因爲之前股價漲幅過大,有獲利回吐需求;另一方面,則受整個A股市場調整大基調影響。

當然,其主要原因可能還是與公司經營相關。2023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2067.76億元,同比下降8.21%;淨利潤71.61億元,同比增長4.21%,出現“增利不增收”現象。

另外,還有個令投資者擔憂的是,公司毛利率呈下滑趨勢。2022年公司的整體毛利率約7.26%,較2021年下降約1.05個百分點,而這已是公司上市以來連續五年毛利率下滑。財務數據顯示,2018年—2021年,公司毛利率分別爲8.64%、8.38%、8.35%、8.13%。

再來看公司的三大業務有何變化。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仍然是營收的大頭,該板塊實現收入2961.8億元,同比增14.4%。

第二大業務是雲計算,2022年收入2124.4億元,同比增19.6%。其中,雲服務商產品在雲計算收入中佔比提升超40%。

第三大業務是工業互聯網業務,全年收入規模19.1億元,同比增長13.5%,而該業務貢獻的營收僅僅佔總營收的不到1%。

由此可見,公司的收入來源終究還是代工業務,這也就決定了公司難有議價權。

第二增長曲線存疑

面對公司業務發展受阻,並且公司也欲摘掉代工“帽子”,爲此也開始積極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據悉,近年來公司高管多次對外表態,“將在半導體、新能源汽車、元宇宙以及工業互聯網領域牢牢把握機會,開創第二增長曲線”。

Wind數據顯示,2021年8月,公司作爲有限合夥人出資5000萬元,認繳東南數字化轉型投資(莆田)合夥企業(有限合夥)5%的份額。

同年9月,公司子公司深圳市裕展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以3.78億元的價格收購深圳市恆驅電機股份有限公司63%的股權,切入新能源車賽道;同月,上市公司還以產業投資人身份參與投資思靈機器人,投資金額爲450萬美元,藉此加深其在3C精密、新能源車產業鏈等領域的佈局。

2021年12月,公司與北京智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智路資本”)、東莞科技創新金融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同發起設立晟豐(廣州)產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基金總規模爲33.31億元,公司認繳基金份額22.20億元,成爲最大有限合夥人。而該合夥企業成立的目的是爲投資廣大融智(廣東)現代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並通過其對高端精密製造產業項目進行投資,實現投資收益。

2022年3月,公司與智路資本再次“牽手”,作爲有限合夥人認繳興微(廣州)產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98.00億元基金份額,出資比例高達99.99%,此合夥企業成立的目的依然是通過投資高端精密製造產業項目,實現投資收益。

乍看起來,公司在高端精密製造方向頻頻落子,但需要注意的是,其絕大部分投資均是以有限合夥人的身份參與,而非直接投資,暫且不論投資收益如何,這種投資方式真的有助於公司開創第二增長曲線?

同時,雖然公司欲發力高端科技,並且也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但是其科技屬性難以令人信服。2022年年報顯示,公司研發成本爲115.88億元,同比提升6.95%,研發技術人員超3萬人,同比增加0.5萬人。而在研發人員學歷構成方面,公司大專以下的學歷佔50%左右,碩士及以上0.8%不到。

此外,公司近三年的研發收入佔比約爲2%左右,貌似也難以達標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對研發佔營業收入比例的規定。據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在3%—5%之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