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李玉洋 上海報道

當前AI(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深入影響內容創作行業,具體到音樂產業,AI歌手在今年上半年爆火,尤以AI孫燕姿爲最。

近日,網易CEO丁磊表示,人工智能在未來1~2年內大概率會成爲音樂行業的標配。這個預測再度引發了外界對AI音樂的關注和熱議。

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多位音樂行業從業人士,包括音樂創作人、音樂產業觀察家、商業音樂授權平臺創始人等,他們都表示AI已在產業內應用。“(AI)大量應用的比例不好估計,個人層面的應用有,但還不是主流,公司層面也有,但主要用於商業背景音樂的創作。”音樂產業資深觀察者賢江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AI在音樂領域的應用,音樂流媒體平臺和唱片公司巨頭的態度截然不同,比如環球音樂集團、索尼音樂娛樂等唱片巨頭目前對AI敬而遠之,甚至還在尋求用法律手段,來對抗AI不斷滲透到音樂行業中的趨勢。

對此,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表示:“音樂流媒體平臺更加側重於利用AI技術提供個性化服務、增強用戶體驗和推動音樂產業的數字化轉型;而唱片巨頭可能更關注自身的版權和市場份額等傳統利益,並且可能面臨着與數字化時代轉型所帶來的挑戰。然而,AI作爲一種工具和輔助手段,有望爲音樂產業帶來更多機遇和創新,幫助藝術家、平臺和唱片公司實現共同發展。”

AI工具屬性漸顯

AI之於音樂創作的“魔法”已不是“天方夜譚”,它正以驚人的速度覆蓋音樂市場。

今年4月,一首完全由AI生成的《Heart On My Sleeve》歌曲躥紅,它的誕生使用了經Drake(加拿大說唱歌手)和The Weeknd(加拿大歌手、詞曲作者、音樂製作人)聲音訓練的模型,在TikTok上播放量超850萬次,在Spotify上播放量超25萬次。

這種來自網友的娛樂行爲,卻引發了一波音樂人對AI的抨擊,Drake稱AI高仿是壓垮行業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在國內,今年6月一首叫《怪我付出太多》的歌在音樂平臺上線,雖然歌手署名fifi,但網友聽完發現聲音很像歌手蘇星婕。

有相似遭遇的還有歌手傲七爺,一首署名程霜的《雲邊有個小賣部》的歌聲幾乎和他演唱的一模一樣,疑似通過AI高仿實現。在傲七爺看來,在歌手不知情的情況下,用AI仿造歌手的聲音併發布作品,將會對音樂市場帶來很大的危害和打擊。

不過,當AI模擬人聲不再是難事時,人們希望它能夠做更多。比如加拿大創作歌手、馬斯克前女友格萊姆斯今年5月推出了專門用來複制她聲音的開源軟件Elf.tech,允許自己的聲音開放使用,但要求分50%的版稅。

幾個月以來,儘管還無法顛覆樂壇,也稱不上病毒式傳播,但AI格萊姆斯的作品已有不少,發行了300多首歌曲,在Spotify也有官方賬號並收取版稅,最受歡迎的《Cold Touch》有100萬多次播放,其他作品基本沒能超過10萬次播放。

《Cold Touch》和AI孫燕姿翻唱歌曲類似,它更像是披了個AI的皮,編寫和製作等重頭戲則交給人類;演唱也有小樣,歌手被要求唱法儘可能與格萊姆斯相似,然後才重製成了後者的聲音。格萊姆斯在接受採訪時也提到,AI就像一個新的麥克風,AI 格萊姆斯不會否定對格萊姆斯的需求。

AI就像新的麥克風,恰好說明了AI工具屬性的增強。作爲底層獨立音樂製作人,Lizard在QQ音樂、網易雲音樂等平臺都設有賬號,粉絲量在5000以下,他表示本月QQ音樂給到的收益只有800多元,網易雲音樂則更少。

“現在用AI的人挺多,我的混音師朋友就在學習用AI做混音,給人混音需要簡單點,AI效率會很高,簡直是生產力神器。”Lizard說,流行音樂中充斥着大量程式化的元素,被AI替代是必然。

資深音樂產業分析師馬克·穆裏甘也稱:“如果音樂只是專門爲通過算法滿足消費者期望而定製,那麼AI甚至可能做得更好。”

提高創作效率、降低音樂門檻、帶來多樣作品,AI音樂爲行業帶來的欣喜已然製造了一個新興趨勢:從“AI孫燕姿”到“AI陳珊妮”,AI技術不只停留在掌握技術的粉絲進行二次創作的階段,而是將逐步成爲專業音樂人的創作輔助工具,帶動音樂行業的生產力變革。

儘管AI將成爲音樂行業的標配,但AI還不能抹除人類的創作痕跡。“至少在音樂領域,人工智能永遠無法真正取代人。但人工智能可以服務人,服務音樂生產效率的提升。”丁磊如是表示。

人人都是歌手

“音樂是人創作的還是AI參與創作的,對商用授權交易平臺來說,本質上影響不大,只要不侵權。”MUSINESS商用音樂聚合平臺創辦人兼CEO童小言表示。

賢江也表示,AI目前主要用於商業背景音樂的創作中。可以這麼說,在不侵權的前提下,AI是可以用於商用音樂的,這至少在“AI將殺死音樂人”的輿論環境下打開了一個可落地、(音樂人)能掙錢的口子。

近期,YouTube和環球音樂集團一拍即合,前者是全球最大的視頻網站,後者是全球三大音樂公司之一,擁有泰勒·斯威夫特、鮑勃·迪倫等巨星版權。強強聯合、雙向奔赴,不是抵抗AI,而是擁抱AI,爲的是加強版權保護,重新思考音樂版稅和內容創作,讓音樂人和平臺都能繼續賺到錢。

YouTube首席執行官蘇珊·沃西基將AI生成歌曲的興起,與YouTube早期發展相提並論,音樂視頻得以在平臺上繁榮,連接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粉絲,核心就是保護版權。由此可見,行業老大打擊的其實是那些類似AI孫燕姿、不問自取的侵害版權行爲。

英偉達CEO黃仁勳曾表示,生成式AI會使得人人都是程序員,從這種角度上看,人人也可能都是歌曲創作人。藉助AI創作工具,音樂創作端的提質增量會讓音樂作品更加豐富多元。

據瞭解,網易雲音樂從2018年開始投入音樂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結合的研究,在AI編曲、作詞、作曲、演唱、智能推薦等方面取得不少成果。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在今年二季報中指出:“我們將全套AIGC音樂製作工具整合到啓明星,幫助創作者極大提升他們在音樂製作中每個關鍵環節的效率和作品質量。”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表示:“目前,音樂流媒體平臺在音頻識別、智能推薦、語音交互和內容審覈等很多方面都應用了AI技術。例如,音樂流媒體平臺利用AI技術識別用戶上傳的音頻文件,通過音頻指紋技術對音頻進行特徵提取和比對,實現音樂識別和版權保護的功能。”

“目前,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和網易雲音樂在音樂流媒體平臺中均廣泛應用了AI技術。具體而言,他們利用AI技術進行音樂推薦、歌曲標籤自動化、歌曲版權管理、用戶行爲分析等。”國內諮詢機構Co-Found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表示,通過分析用戶喜好和行爲,AI可以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音樂推薦,提高用戶體驗和滿意度。此外,AI還可以自動標記和管理海量的歌曲版權信息,提高版權的管理效率。

他還指出,未來AI在音樂流媒體平臺上可能會有更多的應用。“例如,AI可以自動分析歌曲中的情緒和情感,爲用戶提供更符合他們當前情緒的音樂選擇。AI還可以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將歌詞轉化爲歌曲標籤,從而提供更準確的搜索和推薦結果。同時,利用AI可以對音樂進行自動化合成和混音,提高音樂製作過程的效率和創造力。”

郭濤表示,對流媒體平臺來說,利用AI技術提升用戶體驗和增加用戶黏性是一種競爭優勢,而對於唱片巨頭來說,他們擔心AI技術的普及會導致傳統音樂銷售模式受到衝擊和版權利益受損。“這種差異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的利益衝突和商業模式的不同。隨着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成熟,雙方可能會逐漸找到合作和共贏的方式,以適應市場的變化。”他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