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對經濟發展和全球合作能夠發揮強大的助力和支持作用。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下,金融要努力成爲增進中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韌性和穩定性的力量,避免成爲增加不確定性、放大風險的來源。”10月22日,全球財富管理論壇理事長、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3上海蘇河灣大會上如是說道。

樓繼偉表示,近年來,在貿易保護主義、新冠疫情、地緣政治衝突等接連不斷的衝擊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處於高位,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加劇。國際貿易壁壘增加,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性加大。此外,美聯儲等一些國家中央銀行爲抗擊通脹而採取的快速加息政策也對經濟增長造成了不容忽視的緊縮效應。地緣政治層面,俄烏衝突仍在持續,近期巴以衝突又陡然升級,進一步增加了國際政經格局的割裂風險。總之,在全球經濟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的環境下,金融如何助力經濟復甦與全球合作成爲一個重要問題。

他指出,今年初,中國經濟逐步從疫情期間的特殊狀態恢復過來,景氣度明顯回暖,預計全年能夠實現年初預計的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從長期來看,中國作爲一個擁有十四億多人口的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市場規模龐大、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配套較爲完整,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將是世界經濟最重要的增長引擎。

“尤其是近年來,數字經濟、清潔能源、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新動能不斷積聚,帶動中國經濟朝着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轉型升級。”樓繼偉談道,當然,也要客觀看到當前中國經濟運行面臨的若干困難挑戰。例如,居民消費增長依然乏力,導致國內經濟循環仍然不夠壯大和活躍。再如,房地產等一些重要產業正在經歷週期性、制度性拐點,供需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亟待轉型發展。此外,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等領域風險隱患較多,防範化解債務風險面臨壓力。

在他看來,一方面,金融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爲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在複雜多變的形勢下,金融要全面擔當和作爲,助力穩定經濟運行,促進全球合作,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金融要更好地促進國際經貿交往和全球合作。

“中國將持續推動各國各方共享大市場機遇、共享開放機遇、共享深化國際合作機遇,中國依然是各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共謀發展的沃土。”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