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昝秀麗

外資機構頻頻“現身”新發ETF產品重倉持有人名單,多家海外機構上調中國經濟增速預測並唱多中國股市,多家外資機構申報合格境外投資者資格……近一段時間,一些北向資金流出,但也有不少外資機構選擇逢低介入,搶抓中國市場、中國資產調整帶來的佈局機會。

有外資機構認爲,當前A股估值已極具吸引力,逆勢佈局中國資產窗口期已經打開。有關部門持續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也將進一步增強A股對全球資金的吸引力。

外資機構悄然佈局

截至10月22日,北向資金10月以來淨流出371.9億元。專家提示,不宜以偏概全將北向資金作爲A股投資的“風向標”,當下仍有不少外資機構逆勢佈局中國市場、中國資產。

近段時間,新成立和上市交易的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單中,頻繁出現瑞銀集團、巴克萊銀行等外資機構的身影。例如,在博時上證科創板100ETF上市交易公告書公佈的前十大份額持有人中,巴克萊銀行持有基金1000萬份,佔總份額的0.38%。華夏中證港股通內地金融ETF上市交易公告書顯示,在該基金前十大份額持有人中,瑞銀集團爲第二大份額持有人,持有基金2000萬份,佔總份額的9.57%;巴克萊銀行以1000萬份基金份額與華夏基金並列成爲第三大份額持有人,佔總份額的4.79%。

此外,證監會網站10月18日更新披露信息顯示,施羅德基金申報了“施羅德中國動力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據悉,這是該公司旗下首隻投向中國股票市場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另外,富達、路博邁等多家外資基金公司表示,近期將積極佈局投向中國的主動管理股票基金。

海外機構申請QFII/RQFII熱情升溫,也展現出外資持續深入佈局中國市場的意願。

公開資料顯示,9月以來,希佰資有限公司、吉尼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招銀國際(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羣益證券(香港)有限公司等紛紛提交《合格境外投資者許可》申請並獲受理,部分公司已收到行政許可決定書或書面反饋。

“海外機構申請QFII/RQFII有所加速,表明海外投資者,尤其是長線投資資金對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前景持相對樂觀的態度,也表明中國在對外開放領域的改革和努力不斷取得積極進展。”中金公司(37.230, 0.44, 1.20%)(601995)研究部首席國內策略分析師、董事總經理李求索說。

對中國經濟前景信心增強

多家外資機構指出,中國股票市場可能已經觸底,相關股票資產具備中長期吸引力。

“中國市場是一個值得長期和耐心耕耘的市場。”施羅德基金總經理張蘭表示,目前A股整體估值處在歷史低位,市場已經較爲安全。從中長期的角度來說,看好與經濟轉型相關的技術升級和消費升級方向,結合政策刺激和一些積極數據信號,對中國資本市場充滿信心。

近期,多家外資機構陸續上調對中國2023年GDP增速的預測。在國家統計局公佈2023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後,花旗集團摩根大通、野村證券等機構紛紛上調對中國今年全年的GDP增速預測值。花旗集團將2023年中國GDP增速的預測從此前的5%上調至5.3%;摩根大通預計今年中國GDP將增長5.2%,高於此前預測的5.0%;野村證券也將這一預測值從4.8%上調至5.1%。

“9月和10月上半月,中國主要城市房地產銷售小幅改善;‘十一’黃金週數據表明居民消費持續復甦。”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發表最新觀點稱,“預計中國今年第四季度GDP將同比增長5%,將全年實際GDP增速預測值上調至5.2%。”

高水平開放穩步推進

上述外資機構看待A股市場態度的變化,與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不斷深化開放水平不無關係。

“2018年以來,金融領域先後推出50餘條對外開放的措施,外資准入條件持續放寬,國內市場規則、制度不斷與國際接軌。”全球財富管理論壇總幹事李劍閣介紹,中國金融市場已經與全球市場建立了更爲緊密的聯繫,向國際社會發出了清晰的開放信號,也推動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更加完善,顯著增強了全球市場信心。

今年以來,證監會堅持證券基金行業高水平對外開放,很多國際知名機構加快在華投資展業或擴大業務範圍。比如,證監會1月19日覈准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出資10.5億元獨資設立渣打證券(中國)有限公司,後者成爲證監會覈准設立的首家外商獨資證券公司;北京證監局7月28日覈准滙豐保險經紀有限公司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業務資格。

證監會在部署下半年任務目標時再度強調,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專家預期,隨着高水平開放穩步推進,更多優質外資機構將來華展業,推動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在包括資產管理在內的各個領域,對外資企業始終持開放態度,安聯投資將繼續支持本地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在未來幾年,中國將是全球最重要的實現增長的市場之一。”安聯投資全球首席執行官托比亞斯如是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