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五古《渼陂西南臺》讀記

(小河西)

渼陂西南臺

高臺面蒼陂,六月風日冷。蒹葭離披去,天水相與永。

懷新目似擊,接要心已領。仿像識鮫人,空濛辨魚艇。

錯磨終南翠,顛倒白閣影。崷崒增光輝,乘陵惜俄頃。

勞生愧嚴鄭,外物慕張邴。世復輕驊騮,吾甘雜蛙黽。

知歸俗可忽,取適事莫並。身退豈待官,老來苦便靜。

況資菱芡足,庶結茅茨迥。從此具扁舟,彌年逐清景。

白閣,山名。

此詩作於天寶十一載(752)或十二載夏。七言歌行《渼陂行》,五律《與鄠縣源大少府宴渼陂》,還有這首五古,應作於同時,均是與岑參兄弟同遊渼陂之作。這次遊渼陂,岑參也留下兩首五律《與鄠縣羣官泛渼陂》、《與鄠縣源少府泛渼陂》。很可能杜甫及岑參兄弟在鄠縣住了幾天。作此詩時,岑參閒居長安,而杜甫剛取得當官資格。

高臺面蒼陂,六月風日冷。蒹葭離披去,天水相與永。

蒼陂:青色的陂。《說文》:“蒼,草色也。”《廣雅》:“蒼,青也。”

風日:風與日;天氣;風光。《五柳先生傳》(東晉-陶潛):“環堵蕭然,不蔽風日。”《春日京中有懷》(唐-杜審言):“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蒹葭:蘆葦。《蒹葭》(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離披:下垂貌;分散貌;衰殘貌。《九辯》(屈原):“白露既下百草兮,奄(忽然)離披此梧楸。”《湓浦早冬》(唐-白居易):“蓼花始零落,蒲葉稍離披。”

相與:互相;交相。《移居》(東晉-陶潛):“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飲酒》(東晉-陶潛):“山氣日夕嘉,飛鳥相與還。”《詠貧士》(東晉-陶潛):“朝霞開宿霧,衆鳥相與飛。”

大意:高高的樓臺面對青蒼的渼陂,六月湖面微風吹來天已漸冷。水邊的蘆葦漸漸衰殘,湖水與高天相接永恆。

懷新目似擊,接要心已領。仿像識鮫人,空濛辨魚艇。

懷新:孕育新;思念新。此追尋新景物的意思。《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東晉-陶淵明):“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登江中孤嶼》(南朝宋--謝靈運):“懷新道轉回,尋異景不延。”

接要:會要,輯要。孫武有《兵法接要》,曹操也有《兵法接要》。《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異同雜語》雲:曹操“博覽羣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

仿像:隱約貌;好像;模仿。《巫山高》(齊-王融):“仿像巫山高,薄暮陽臺曲。”《題畫山水障》(唐-張九齡):“置陳北堂上,仿像南山前。”《美楊侍御清文見示》(唐-錢起):“清文不出戶,仿像皆在目。”

鮫人:神話傳說中的人魚。《博物志》(晉-張華):“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登江中孤嶼…》(唐-孟浩然):“鮫人潛不見,漁父歌自逸。”

空濛:同“空濛”。迷茫貌;縹緲貌。《觀朝雨》(齊-謝跳):“空濛如薄霧,散漫似輕埃。”《飲湖上初晴後雨》(宋-蘇軾):“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大意:睜大眼睛搜尋新奇景物,渼陂概貌大致已得要領。隱約中看到神話傳說中的人魚,迷濛中辨認水中魚艇。

錯磨終南翠,顛倒白閣影。崷崒增光輝,乘陵惜俄頃。

錯磨:磨。《廣雅》:“錯,磨也。”《補亡詩》(晉-束晰):“如磨如錯。”《答箭鏃》(唐-白居易):“精在利其鏃,錯磨鋒鏑成。”

白閣:渼陂附近的山名。《因假歸白閣西草堂》(唐-岑參):“東望白閣雲,半入紫閣松。”《陝西通志》卷9鄠縣:“紫閣峯、白閣峯、黃閣峯,俱在縣東南三十里。”

崷崒(qiú-zú):同“崷崪”。高峻。《遊黃櫱(niè)山》(梁-江淹):“殘杌(wù)千代木,崷崒萬古煙。”《郊行寄杜位》(唐-岑參):“崷崒空城煙,悽清寒山景。”

乘陵:同“乘凌”。升上。登臨。《風賦》(宋玉):“乘凌高城,入於深宮。”

俄頃:片刻。《望雪》(齊-丘遲):“倏忽銀臺構,俄頃玉樹生。”《倡婦怨情》(梁-蕭綱):“含涕坐度日,俄頃變炎涼。”

大意:終南山翠色在水中晃動,白閣峯水中有倒影。因山峯高峻更陽光燦爛;可惜頃刻間便登臨山頂。

勞生愧嚴鄭,外物慕張邴。世復輕驊騮,吾甘雜蛙黽。

勞生:勞累的生活。《莊子-大宗師》:“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俟(sì)我以老,息我以死。”《江南別友人》(唐-張喬):“勞生故白頭,頭白未應休。”

嚴鄭:指嚴君平、鄭子真。《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其後谷口有鄭子真,蜀有嚴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時,元舅大將軍王鳳以禮聘子真,子真遂不屈而終。君平卜筮於成都市,以爲卜筮者賤業,而可以惠衆人。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蓍龜爲言利害。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依於忠,各因勢導之以善,從吾言者,已過半矣。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幽憤》(魏-嵇康):“仰慕嚴鄭,樂道閒居。”

外物:超脫於物欲之外。《莊子-大宗師》:“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寄題江外草堂》(杜甫):“古來達士志,寧受外物牽。”《贈樂天》(唐-元稹):“不是眼前無外物,不關心事不經心。”

張邴:張良和邴漢。二人均棄官歸隱。《史記-留侯世家》:“留侯乃稱曰:'……今以三寸舌爲帝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漢書-王貢兩龔鮑傳》:“琅邪邴漢,亦以清行徵用,至京兆尹,後爲太中大夫。……漢兄子曼容亦養志自修,爲官不肯過六百石,輒自免去,其名過出於漢。”《還舊園作見顏範二中書》(南朝宋-謝靈運):“偶與張邴合,久欲還東山。”

驊騮:周穆王八駿之一。泛指駿馬。

蛙黽(měng):蛙;蛙聲;喻讒諛之人。《七諫-謬諫》(漢-東方朔):“雞鶩滿堂壇兮,蛙黽遊乎華池。”《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唐-李白):“一朝攀龍去,蛙黽安在哉?”

大意:有愧於辛苦勞生的鄭子真嚴君平;羨慕超脫於外物的張良與邴漢。如今又遇輕視人才之世道,俺也甘心雜處於蛙黽之中。

知歸俗可忽,取適事莫並。身退豈待官,老來苦便靜。

知歸:欲求歸隱。《爲王儉集序》(梁-任昉):“窮崖而返,盈量知歸。”《送賀祕監歸會稽》(唐-宋鼎):“遙知歸隱處,煙浪隔囂塵。”

可忽:《遊赤石進帆海》(南朝宋-謝靈運):“矜名道不足,適己物可忽。”

取適:尋求適意。《山居賦》(南朝宋-謝靈運):“夏涼寒燠(yù),隨時取適。”《漁父》(唐-岑參):“竿頭釣絲長丈餘,鼓枻(yì)乘流無定居。世人那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秋日晚思》(唐-李商隱):“取適琴將酒,忘名牧與樵。”

身退:《老子》第9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靜者:超然清靜之人。多指隱士、僧侶和道徒。《呂氏春秋》:“得道者必靜,靜者無知。”《過始寧墅》(南朝宋-謝靈運):“拙疾相倚薄,還得靜者便。”(拙疾:拙宦與疾病)。

大意:俺知道歸隱可以忽略俗事,沒有啥與尋求適意可以相併。身退並不是爲做官;年老之後,能夠喫苦便能清靜。

況資菱芡足,庶結茅茨迥。從此具扁舟,彌年逐清景。

菱芡:菱角和芡實。《於玄武陂作》(漢-曹丕):“菱芡覆綠水,芙蓉發丹榮。”《留題胡參卿秀才幽居》(唐-李中):“江近好聽菱芡雨,徑香偏愛蕙蘭風。”

茅茨:茅草屋頂;亦指茅屋。《墨子-三辯》:“昔者堯舜有茅茨者,且以爲禮,且以爲樂。”《留贈山中隱士》(陳-周弘讓):“忽見茅茨屋,曖曖有人煙。”

迥:僻遠的處所。《行次西郊作》(唐-李商隱):“常恐值荒迥,此輩還射人。”

彌年:經年;終年。《後漢書-李固傳》:“永和中,荊州盜賊起,彌年不定,乃以固爲荊州刺史。”《安西館中思長安》(唐-岑參):“彌年但走馬,終日隨飄蓬。”

清景:清麗的景色。《公宴》(魏-曹植):“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嵩嶽聞笙》(唐-劉希夷):“山人愛清景,散發臥秋風。”

大意:況且買菱角芡實的錢還足夠,或許在偏僻之地搭個房子以茅草覆頂。從現在起要準備一葉小船,終年到處欣賞清麗的美景。

詩意串述:此詩分兩段。前段12句。寫登臺望陂之景。臺高水闊,雖是六月夏天,已有涼意。近處是“蒹葭離披”遠處是水天茫茫。首4句描畫的是蕭瑟、蒼茫的輪廓。接着2句說“懷新目似擊,接要心已領。”大致意思是站在渼陂西南臺上環顧四周,對此時渼陂景色的“接要”已經清楚。如首4句所述,蕭瑟蒼茫之景。(品味“目似擊”三字,想起了杜甫《望嶽》中的“決眥入歸鳥”。杜甫善於瞪大眼睛探尋景物,抓住景物的要領。)以下6句進一步描述所望之景。遠看水面上彷彿有“鮫人”依稀有“魚艇”,水面灰濛濛的看不清。近看水面下有倒影。水波盪漾,好像在“錯磨”終南翠峯;因爲是倒影,白閣峯也是山頂朝下。山峯高峻,應該陽光燦爛,但可惜頃刻就能登頂。總之,這個景在水面上突出的是“冷”是“離披”是“空濛”,在水面下突出的是“錯磨”是“顛倒”。

後段12句。寫觀景生髮感慨。不僅水上“離披”水下“顛倒”,現在這個世界也回到了“輕驊騮”輕人才的時代,俺不得不“雜蛙黽”。俺應該學“嚴鄭”隱居謀生,學“張邴”超脫外物。俺知道歸隱可以忽略諸多俗事,也知道“取適”比啥都重要。“身退”2句是後段中心。俺身退並非是要“待官”,俺要的是“老來苦便靜”,也就是清苦但清靜的生活。末4句寫“苦便靜”。也許粗茶談飯不會有問題,或許在遙遠的偏僻之地搭個茅屋,從此俺可以扁舟江湖,追逐心中的“清景”。在仕途不遇的漫長的年月,杜甫會無數次地設想過隱居江湖。但隱居江湖是沒有工資的。“取適”雖然“事難並”,但“清靜”總是伴隨着“清苦”。杜甫的長安十年,特別是在“集賢院待制”期間,一定處在這種痛苦的折磨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