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上海證券報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27日,已有1222家創業板公司公佈三季報業績,創業板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平均實現營業收入約21.55億元,同比增長近9%;平均實現淨利潤1.62億元,其中第三季度平均實現淨利潤0.59億元,環比增長超2%。

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表現更是不俗。2023年前三季度,創業板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整體實現營業收入18146億元,同比增長11.88%;實現淨利潤1597億元,同比增長2.57%。其中,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增長率爲36%,淨利潤增長率爲71%,大幅優於板塊平均水平。

在良好基本面的支撐和資本市場的助力下,435家創業板公司在上市後市值翻倍,得到了資本市場的廣泛認可。其中,龍頭公司市值成長尤爲明顯。中際旭創自開板上市以來,市值增長近50倍;東方財富億緯鋰能、陽光電源、先導智能等公司市值增長超20倍;寧德時代自2018年上市以來,市值增長約10倍,成長顯著。

勇立科技創新潮頭

2015年登陸創業板的先導智能,是我國較早投身新能源裝備製造的企業,也被認爲是我國鋰電池龍頭企業背後的“賣鏟人”。目前,先導智能在氫能高端裝備領域的技術水平、團隊規模、業務體量等方面均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多項關鍵技術獲得了國家及省部級的多項科研項目獎項。

多年來,先導智能研發投入佔營收比始終保持在10%以上,累計獲得授權專利近2200項。在新能源裝備市場,公司始終保持市佔率第一。

類似先導智能的案例還有很多。藉助資本市場平臺,創業板上市公司勇立科技創新潮頭,積極開展研發創新活動,在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研發中百花齊放,成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踐行者。

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創業板公司平均研發費用達到1.02億元,同比增長12%;註冊制下新上市公司平均研發費用爲0.46億元,同比增長14%。2020年至2022年,創業板公司平均研發投入分別爲0.87億元、1.12億元和1.35億元,複合增長率約爲25%,兩百餘家公司研發強度連續三年超10%。

高強度研發投入結出豐碩創新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有144家創業板公司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4家公司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4家公司擁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231家公司擁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29家公司擁有國家火炬計劃項目。

截至2022年末,創業板匯聚了一支超53萬人的研發隊伍,擁有專利數量31萬餘項。目前,創業板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接近90%、戰略新興產業企業佔比超過60%,湧現出一批創新“領跑者”和產業“排頭兵”。

在新材料領域,先進玻璃材料、先進陶瓷材料、纖維及複合材料等專業領域的創業板上市公司,爲我國新一代國防軍工、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領域提供關鍵基礎原材料,支撐着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在高端裝備製造領域,智能製造裝備、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及海洋工程裝備等多個細分領域也均有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身影,他們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製造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創業板更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聚集地,相關上市公司覆蓋信息網絡、高性能集成電路、新興軟件和新型信息技術服務、互聯網與雲計算大數據服務、數字經濟等各細分領域,是促進產業升級、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

助力民企高質量發展

作爲高質量民營企業發展主陣地,創業板積極發揮功能作用,推動民營企業實現量增質升,爲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支持。

截至2023年10月27日,創業板民營上市公司1100餘家,市值近10萬億元,家數及市值佔比均超八成。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89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25家。創業板民營上市公司廣泛分佈於26個行業,成爲各行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創業板民營上市公司研發創新持續深化。研發創新持續深化。2022年創業板民企研發投入1396.01億元,同比增長22.18%,整體研發強度達5.28%。其中,15家公司研發投入超10億元,寧德時代投入超百億元,207家公司研發強度超10%。超七成研發資金投入到先進製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三大領域,支持新經濟新產業持續發展。

截至2023年10月27日,創業板民營上市公司中共有先進製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三大領域公司800餘家,市值合計6.74萬億元,約佔創業板民營公司總市值的四分之三。2022年三大領域民營上市企業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27.73%和5.10%,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創業板有效激發民營企業發展活力、助力企業創新發展,是推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平臺,爲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多位創業板上市民企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