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董天意    每經實習記者 苗詩雨    每經編輯 裴健如

近日,歐盟委員會宣佈,經過抽樣方式確定選擇比亞迪上汽集團吉利汽車三家中國車企啓動反補貼調查。

對此,10月27日,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在個人微博上表示,吉利控股集團將積極配合歐盟的反補貼調查。“汽車是全球性行業,吉利控股集團一貫尊重自由貿易,主張公平競爭,嚴格遵守世界各國法律法規,依法合規參與市場競爭。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不僅爲全球用戶帶來美好的出行體驗,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楊學良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就此事向比亞迪方面求證,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覆;記者也曾就歐盟反補貼調查一事多次撥打上汽集團董祕辦電話,但也未獲響應。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0月23日,長城汽車總裁穆峯曾針對歐盟反補貼調查一事在其個人微博上發文稱,“長城汽車率先應對歐盟反補貼調查,已經於10月11日第一個提交應對材料。”

穆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汽車品牌不會因種種原因停下出海的腳步。“針對歐盟的反補貼調查,中國車企一方面需要做法律文件上的準備;另一方面也應在歐洲等市場做好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佈局,才能在當地與其他品牌平等競爭。”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祕書長崔東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認爲,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面對新的機遇,但整體看新能源汽車海外產業鏈佈局不完善,疊加近期海外市場和海外車企也存在較大波動,中國車企的海外佈局面臨更加殘酷的競爭環境。基於此,中國車企在海外市場佈局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中國車企正積極應對

從數據來看,上述被歐盟“點名”的中國車企,海外業務均有着不錯表現。以比亞迪爲例,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比亞迪年內累計出口約14.55萬輛,其新能源乘用車已進入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巴西等53個國家和地區。

今年10月初,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是一家上市公司,需要以透明和開放性分享信息的方式進行管理。因此,我們不擔心歐洲正在進行的任何調查。”

吉利方面,今年7月,吉利控股集團、吉利汽車和雷諾簽署了一項約束性合資協議,計劃成立動力合資公司;隨後,首批歐洲版極氪001運抵歐洲,預計年內開啓交付。

上汽集團方面,截至2022年,其整車出口已連續7年保持國內行業第一;今年前9個月,上汽集團累計整車出口及海外基地銷量約爲83.79萬輛,同比增長21.75%。

除上述三家車企外,也有不少車企針對歐盟反補貼調查表達態度,且已有實際行動。例如,穆峯在個人微博上表示,長城汽車已提交應對材料。“我們需要一個公平的、開放的貿易環境。同時,以長城汽車體系化的競爭實力,我們有底氣在全球市場贏得競爭優勢。”穆峯說。

數據顯示,今年1~9月,長城汽車海外累計銷售21.17萬輛,同比增長89.45%。長城汽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23年,長城汽車海外業務銷量規模將突破30萬輛;到2025年,長城汽車海外銷量預計將突破100萬輛,其中有40萬輛將實現本地生產。

不摔打,哪兒來的成功?哪兒來的成熟?我認爲,所有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是需要提,但是真正現實的商業社會是需要尊重遊戲規則,或者競爭規則的。”在長城汽車2023年海外投資者共創會中,長城汽車副總裁、海外業務負責人史青科向記者表示。

面對歐盟反補貼調查,長城汽車歐洲區域執行總裁喬向華告訴記者,長城汽車不懼怕公平競爭,正非常積極地去應對各方面的審查。

汽車行業分析師王瑞認爲,對於中國車企出海來說,歐盟反補貼調查等法規限制、區域市場差別等問題,都不是真正的難點,這種問題可以解決,也必然會解決。

需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背後,是中國汽車出口量的不斷攀升。據中汽協統計,2023年9月,中國汽車出口44.4萬輛,環比增長9%,同比增長47.7%;2023年1~9月,中國汽車出口338.8萬輛,同比增長60%。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增幅高於傳統燃油車,9月出口9.6萬輛,同比增長92.8%;1~9月出口82.5萬輛,同比增長1.1倍。

出海浪潮下,中國汽車品牌走出國門,並不斷拓展出海區域。例如,長安汽車近期宣佈,將在泰國羅勇府建設新能源汽車工廠,佔地面積約600畝,一期設計產能10萬輛;長城汽車近日也宣佈,哈弗品牌旗下產品將在烏茲別克斯坦吉扎克汽車工廠實現本地化生產,規劃產能達3.5萬輛;在中東地區,中國新興豪華智能電動車品牌BeyonCa與沙特阿拉伯的投資集團AFG簽署戰略及投資合作備忘錄。2023年內,中東地區已迎來與高合汽車、蔚來汽車、前途汽車等中國車企的合作。

另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哪吒汽車、長城汽車、上汽集團、比亞迪等中國車企,宣佈在東南亞開工建廠,建設海外乘用車生產基地或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

崔東樹向記者表示,眼下自主品牌出海是中國車企的大趨勢。未來,中國汽車一體化出口,以歐洲、東南亞等地區爲重點突破,歐洲市場是突破核心或趨勢焦點,也會向東南亞等這些有利於右舵市場的地區佈局。

“目前中國自主品牌海外發展呈現強勢增長。今年,在電動車領域,自主品牌自信心十足,在慕尼黑車展、東京車展有超強展現能力。”崔東樹認爲,現在正是自主品牌發展的良好機遇。

王瑞則認爲,自主品牌實現海外發展是必然趨勢,但仍需關注幾方面問題。首先,不是所有車企都能出海,從目前判斷,中國只會有少數幾家OEM能夠出口全球市場;其次,從具體車型看,目前基本只會是新能源乘用車出海,因爲中國在新能源乘用車上有相對領先的產業規模和技術優勢;最後,從具體市場看,目前中國車企的主要出口市場還是亞非拉爲主,如何攻破美國、歐洲、日韓等外國車企大本營,是下一步發展的關鍵。

尤其是面對歐盟反補貼調查,中國車企出海或面臨更多挑戰。“當前海外市場波動變化較大,尤其近期海外國際車企逐步恢復產能、供給改善、價格下降,在當下時間點,中國車企要全面佈局的話,需要做好‘持久戰’準備。”崔東樹說。

“中國車企出海,真正難(解決)的是,如何真正做到科技驅動、產品引領,重新定義和解釋什麼是遙遙領先,讓外國市場和消費者渴求中國汽車的到來,就像很多年前中國消費者渴求外國車到來一樣。”王瑞向記者強調稱,“酒香不怕巷子深”,中國車企出海,要改變定位,不要再做跟隨者,真正用科技驅動產品升級,挖掘甚至創造用戶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