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1.0版本鶻鷹 航空工業圖

東方網·演兵場10月31日報道:2012年10月31日10時31分,瀋陽北陵機場,“鶻鷹”01架機成功首飛,使我國一躍成爲世界上第二個同時研製兩款第四代戰機的國家。

圖片說明: 航空工業截圖

十一載轉瞬即逝,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微博“@航空工業”爲了紀念這個日子,特意開展了一場“轉發留言送紀念章”的抽獎活動。

演兵場注意到,此次“@航空工業”送出的紀念章非常有看點,不僅紀念章的製作時間爲去年,其展現的“鶻鷹”戰機形態已經是目前最新銳的版本。而所謂最新銳的版本,正是我國首艘彈射型航母福建艦的“官配”戰機——殲-35隱身艦載戰鬥機。

圖片說明:鶻鷹紀念章 航空工業圖

先來談談第一點看點,也就是紀念章的製作時間。從紀念章下方“”10thAnniversary”字樣上,不難看出這款紀念章是爲了紀念鶻鷹首飛10週年而定製。那麼,爲什麼去年鶻鷹正好首飛10週年沒有公開發布,而選擇在今年去做抽獎活動呢?演兵場大膽猜測,或許這意味着鶻鷹保密等級已經有所下調,可能近期好事將近。

除去2012年成功首飛,我們再回顧一下鶻鷹的幾個重要時間節點:2014年,“鶻鷹”飛機在第十屆中國航展首次公開亮相,驚豔世人;2016年年底,氣動外形大改的2.0版本鶻鷹首飛,並“增重”到了世界主流隱身戰機的噸位;2020年,鶻鷹戰機去掉空速管,標誌着基本氣動數據收集工作已經完成;2023年,疑似“空軍版”鶻鷹戰機首飛,正式進入“一機多型”的研製狀態。

資料圖:新一代艦載機和航空母艦 央視《兵器面面觀》截圖

數年間,這款雙發隱身戰機越發成熟,伴隨着越來越多的官方信息釋出,鶻鷹戰鬥機的自用版名稱也幾經變更,從“曾用名”殲-31到“現用名”殲-35,即將成爲人民軍隊第二款裝備的隱形戰鬥機。

網絡圖:網傳殲-35圖

再來說第二個看點,也就是紀念章“鶻鷹”戰機的形態。相比於最早首飛的鶻鷹01架機,後續的殲-35不僅採用了後掠垂尾、切尖翼面翼尖,機翼的面積也增加了很多。在較新的網絡諜照中,鶻鷹駕駛座艙門的打開方式改成了向前打開,機背也明顯變厚,上述這些細節都在紀念章上的鶻鷹戰機上得到了體現。

圖片說明:鶻鷹紀念章 航空工業圖

值得一提的,紀念章上的鶻鷹戰機還特意“呈現”位於機頭下方的EOTS光電跟蹤瞄準系統,我國的殲-20戰機和美製F-35戰機也裝備了這種設備。

圖片說明:殲-35亮相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

這種裝置通常被安裝在戰鬥機的機頭下方,來加強戰鬥機對面的探測和感知能力,可提供窄視場下遠距離的精確探測、追蹤成像和識別,用於發現、跟蹤、指示地面、海面目標。此前,殲-35以模型狀態在海外參展時展現過外掛彈藥的“野獸模式”,EOTS這種偏重對陸、對海感知的裝備就顯得更爲重要了。

演兵場相信,隨着福建艦的日益成熟,我們很快就能看到殲-35上艦並形成戰鬥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