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開盤,光伏“四強”隆基綠能(601012.SH)、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688223.SH)、晶澳科技(002459.SZ)紛紛跳水,“後來者”通威股份(600438.SH)也不例外。

當日收盤,除了晶科能源維持紅盤外,其餘企業股價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跌幅。隆基綠能報收24.13元/股,跌4.09%;天合光能報收29.87元/股,跌1.58%;晶科能源報收9.48元/股,漲1.17%;晶澳科技報收22.44元/股,跌1.23%;通威股份報收27.30元/股,跌1.55%。

這或是受一衆光伏企業三季報業績不理想的影響,給了市場一個“驚嚇”。

上週末,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300274.SZ)披露三季報。財報顯示,陽光電源2023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77.92億元,同比增長78.95%;實現歸母淨利潤28.69億元,同比增長147.29%;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27.93億元,同比增長152.36%。在市場一直盛傳“光伏淘汰賽”的環境下,陽光電源交出了超出市場預期的三季報,也使得市場對其餘光伏一線梯隊業績有所期待。

但遺憾的是,陽光電源屬於“特例”。泓達光伏創始人劉繼茂向時代週報記者分析稱:“陽光電源業績超預期是特例,主要原因是電芯成本快速下降,大儲訂單延期交付。光伏行業競爭激烈,總體業績還是向下的。”

三季度滑鐵盧

2023年第三季度光伏企業的業績不理想,主要源於行業當前“內卷”加劇。

“老大哥”隆基綠能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94.48億元,同比下降18.92%;實現歸母淨利潤25.15億元,同比下降44.05%;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24.54億元,同比下降42.24%。“投資收益和匯兌收益減少,存貨跌價損失增加、研發費用投入增加以及股份支付加速行權影響。” 隆基綠能在三季報中對利潤大幅變動作出解釋。

晶科能源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14.72億元,同比增長62.53%;實現歸母淨利潤25.11億元,同比增長225.79%;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25.11億元,同比增長252.28%。“主要系全球市場需求旺盛,公司發揮全球化佈局,本土化經營的戰略優勢,公司光伏組件出貨量大幅增加,營收大幅增長,公司毛利增加,從而導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大幅增加。”晶科能源在三季報中解釋了扣非歸母淨利潤的增加。

天合光能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17.36億元,同比增長41.25%;實現歸母淨利潤15.37億元,同比增長35.67%;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14.08億元,同比增長29.14%。雖然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仍在,但環比卻有所下降。

晶澳科技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91.38億元,同比下降8.23%;實現歸母淨利潤19.51億元,同比增長22.87%;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18.66億元,同比增長16.00%。

此外,“後來者”通威股份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73.52億元,同比下降10.52%;實現歸母淨利潤30.31億元,同比下降68.11%;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30.21億元,同比下降68.16%。通威股份在三季報中將利潤下滑歸因爲“報告期內光伏產業鏈價格同比下行所致”,可見“價格戰”對整體產業鏈表現有着極大影響。

從三季報來看,在“內卷”不斷加劇的行業競爭中,光伏一線梯隊也難以避免業績波動。四強企業中,除了最早押注TOPCon技術的晶科能源喫到技術紅利外,其餘三家業績都遭遇不同程度的滑坡。而隆基綠能受到的影響最爲明顯。

“除了投資通威股份、匯兌收益減少外,隆基綠能想要驅動業績還是要靠技術紅利。”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此次各家企業財報對比可以發現,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企業正享受TOPCon擴產帶來的紅利,但隆基綠能轉投BC電池,效果還未顯現。”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隆基綠能在TOPCon上沒有投入太多資源,在PERC紅利末期、BC尚未形成規模產能之際,隆基綠能業績必然會被動調整。如按照當前隆基的技術推進,未來的TOPCon產能大概率會變成TBC產能。

喫到TOPCon技術紅利的晶科能源,或將成爲2023年的光伏黑馬。2023年前三季度,晶科能源實現營業收入850.97億元,同比增長61.25%,已超過去年全年營收;實現歸母淨利潤63.54億元,同比增長279.14%。

2023年前三季度,隆基綠能實現營業收入941億元,同比增長8.55%;實現歸母淨利潤116.94億元,同比增長6.54%。可見,從前三季度的營收上看,晶科能源與隆基綠能的差距已不到百億,但盈利能力方面差距仍然較大。

內卷持續,競爭僵持

根據光伏諮詢數據,上週硅料、單晶硅片、電池片組件價格全線下跌。電池片方面,下游部分組件企業成本倒掛,對電池片採購放緩,電池片市場整體庫存繼續抬升,市場價格存進一步下調預期;硅料方面,基本無新單簽訂,下游持續降價,硅料市場看空情緒明顯。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此前市場一度傳言歐洲光伏產品庫存頗高,可能會導致各家企業的海外市場業務進展不及預期。“根據各方面市場統計,歐洲光伏組件的庫存可以滿足明年一年的需求,但是可以從多個方面消化庫存。”劉繼茂說,“一是向其他低價市場消化P型組件,二是降價促銷。”

當前,光伏產業鏈中各環節產能遠大於需求,是價格下行的主要原因。劉繼茂認爲,價格下行的預期會持續2-3年,行業內產能和需求基本平衡後,“內卷”纔可能結束。但行業發展還在可控範圍內,且發展方向已回到“降本增效”的主旋律道路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內卷”價格戰期間,對企業的考驗更多來自企業本身的財務規劃。特別是在行業主流技術尚未確定、行業融資潮褪去之際,企業必須倚仗自身的現金流熬過寒冬。

Choice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業共有60家企業發起近2000億元的再融資。其中,定增融資1157.69億元,可轉債融資530.68億元,IPO融資46.59億元。一線梯隊中,通威股份、天合光能等光伏企業的融資規模基本都在百億元以上。而對比去年同期,總體融資金額不過160億元。

目前,光伏行業的再融資基本已陷入停滯,標誌性的事件包括通威股份終止160億元定增計劃、年內多家光伏企業IPO終止等。但在各路玩家不斷跨界進入光伏的情況下,再融資的停止對行業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既有助於行業落後產能出清,同時也能篩選出真正的強者。

對於未來市場的預期增速,多數業內人士仍然看好。“光伏未來每年仍有30%-50%的增長空間,主要來自於大型的集中式電站和個性化需求的分佈式市場。”劉繼茂表示。

(文章來源:時代週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