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0年最大破產潮裏的末路狂花!

破產潮的肆虐,讓美國許多城市的寫字樓都處於空置狀態,美國寫字樓相關公司,大部分出現市值腰斬;

其中最具代表的公司就是全球共享辦公的鼻祖——WeWork

從估值高達470億美元的輝煌時期,到如今僅有1.21億美元,WeWork市值暴跌了99.7%

WeWork的隕落給許多投資者造成了巨大虧損,特別是大股東軟銀,實打實地損失了186 億美元!

這家投資人眼中最具價值的創業公司,可能是軟銀CEO孫正義最不願回憶起的失敗投資之一。

如今,WeWork公司計劃最早於下週申請破產保護

3400億國際共享辦公巨頭就這麼淪落到了倒閉的命運,上市折戟、併購、虧損、裁員和暴雷等圍繞共享辦公企業的負面消息接踵而至,共享辦公行業真的走到了窮途末路了嗎?

01

WeWork面臨生死時刻,昔日3400億“獨角獸”企業崩了!

據《華爾街日報》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的話說,共享辦公鼻祖WeWork公司計劃最早於下週申請破產保護。

據報道,這家總部位於紐約的公司正在考慮在美國新澤西州提交破產保護申請。

這就表明其背後投資者軟銀,多年耗資上百億美元嘗試逆轉WeWork頹勢的努力以失敗告終,這家估值一度高達4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400億元)的明星獨角獸終落得一地雞毛!

與此同時,軟銀在本週向SEC 提交的文件中透露,多年來對 WeWork 的投資總共實打實地損失了186 億美元。

據網易科技報道,WeWork 的股價在消息發佈後的盤後交易中下跌了 32%

這個曾被認爲是全球範圍內最有價值的初創公司,自2021年上市以來,股價已下跌了超99%如今其1.21億美元的市值已較高點時蒸發超99.7%

其實,WeWork的困境一定程度上也是全球共享辦公行業的一個縮影!

2019年以來,經歷了瘋狂燒錢和跑馬圈地的擴張之後,共享辦公行業逐漸趨於理性,行業進入洗牌期。

上市折戟、併購、虧損、裁員和暴雷等圍繞共享辦公企業的負面消息接踵而至,共享辦公彷彿一夜跌落神壇!

哪怕曾經全球最火爆的明星項目WeWork,如今也準備申請破產了。

難道,共享辦公行業真的走到了窮途末路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儘管共享辦公企業的盈利模式常常被業界詬病,企業普遍深陷盈利困局,不過重資產模式下也並非沒有 “幸運兒

單一的商業模式,難以實現自身造血,共享辦公行業如今的慘淡現狀並不僅僅是外部環境所致,其最根本的問題還在於盈利能力堪憂。

02

兩本傳記,一部紀錄片,一部電視劇。

對創業者而言,能享受到這種待遇的人並不多。

恰好,亞當·諾依曼Adam Neumann)就是其中一個。

只不過,這些對他和他締造的WeWork來說,不是享受,而是恥辱。

這些年,這家曾經的資本寵兒,經歷了編劇都寫不出的反轉。

2008年,亞當·諾伊曼經人介紹和Miguel McKelvey共同開了家公司叫Greendesk

2010年,他們賣掉了Greendesk,轉而創立WeWork,將傳統二房東的生意包裝成共享辦公文化,成爲了行業領頭羊。

彼時共享經濟方興未艾,美國經濟還沒有明顯從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大量中小企業倒閉,紐約市區的中心曼哈頓大量寫字樓閒置。

亞當·諾伊曼從中看到了商機,他開始接手空置的寫字樓空間,並加以改造分割成若干中小型辦公室,租給創業公司,這也是WeWork最開始的經營邏輯。

共享經濟潮流碰上極具概念化的共享辦公,WeWork迅速在辦公和風投市場得寵,並吸引了一批跟隨者。

摩根大通、高盛、軟銀等,都曾是爲WeWork帶去好運的人,融資融資再融資,資金的投入換來了規模的增長。

截止今年6月,WeWork報告稱該公司在39個國家運營着777個辦公地點。總共約有906,000個工作站和65.3萬名實體會員,空間佔用率爲72%

2017年,軟銀孫正義將WeWork視爲下一個“阿里巴巴”,先後累計投資了超過180億美元(1300多億人民幣),並將其推上巔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作爲上一輪創業浪潮中最耀眼的明星,WeWork一度估值高達470億美元!

03

最終是一紙IPO,脫下了WeWork新衣

在軟銀願景基金的資金支持下,WeWork的市場規模瘋狂擴張,毫無秩序的擴張導致了制度的缺失,管理的混亂,讓公司陷入鉅額的虧損。

在申請上市的過程中,WeWork公開內部運作方式,讓這家明星獨角獸的真實財務狀況曝光:不僅盈利能力堪憂,與其他“共享經濟”輕資產的運營模式相比,作爲“二房東”,其“重資產模式”帶來的損失也相當驚人。

據相關統計,2016-2022年期間,WeWork合計虧損達149.6億美元。截至2022年底,WeWork負債總額達213.18億美元,資產負債率119.34%

剛公佈的二季度報告顯示,WeWork期內實現收入約8.44億美元,同比增長4%;但虧損仍在持續,期內淨虧損約3.97億美元,同比增長約60%,運營虧損3.51億美元。

截至630日,公司長期租賃負債超過13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將在2028年或之後到期。

如果說財務問題是WeWork上市的絆腳石,那麼其創始人亞當·諾伊曼就是WeWork衰落最大的“毒瘤”!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投資者的盲目投資使創始人的慾望無限膨脹,濫用職權。

招股說明書中的披露引起了投資者的警覺,例如諾伊曼曾以極低的利率從公司貸款,在買下4座寫字樓後,轉手將它們租給公司,從中賺取租金;他還曾註冊一系列與WeWork相關的商標,在擔任CEO後,利用職權之便,斥巨資買下這些商標的使用權...

諾依曼中飽私囊,不注重公司的經營,迫使其辭去CEO一職,WeWork IPO也被迫推遲,幾天時間內WeWork估值從470億美金跌至當時的78億,公司業務開始一路下坡!

再後來的事情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了,202110月,WeWork最終以90億美金,低於兩年前80%的估值上市,但頹勢已經不可逆轉。

04

其實,WeWork的大敗局早已不是什麼祕密了!

證券文件顯示,今年前6個月,WeWork 燒掉了5.3億美元,截至6月底,手頭現金約爲2.05億美元。

據公開文件顯示,WeWork 從今年下半年到 2027 年底將有約 100 億美元的租賃債務到期,從 2028 年開始還將有 150 億美元的租賃債務到期。

衆所周知,由於疫後美國居家辦公風氣盛行,寫字樓空置率極高,商業地產迅速貶值,已成爲美國金融體系中最不穩定的巨雷。

在商業房地產行業借貸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本已連年虧損的WeWork更是難以支撐!

8月以來,WeWork更加頻繁地傳出消息,包括涉及引入一批在通過破產重組困境公司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新董事會成員,採取並股措施,被紐交所暫停權證交易等,並因此受到多方的關注。

在過去的幾個月裏,這些董事一直在與WeWork 的債權人就重組計劃進行談判,爲破產做準備。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102日,WeWork 錯過了向債券持有人支付利息的期限,在 30 天的寬限期結束前,WeWork 要麼支付利息,要麼違約。

不過,本週二,該公司和債券持有人同意在觸發違約之前再給WeWork 7天的談判時間。

當“燒錢”的遊戲走到盡頭時,一些流量加傳統的生意就會快速被證僞。

過去在資本加持下,一批共享辦公企業湧現。然而,當熱潮退卻、沒錢可燒之後,企業的盈利能力成了擺在面前最大的問題。

2019年,ofo刺破了共享經濟最後的“繁榮”,全球的共享經濟開始快速的萎縮,當企業尚不能自己完全造血又缺乏投資的情況下,不少共享企業走向了破產的邊緣。

作爲全球共享經濟的代表,WeWork苦苦掙扎之後,結果還是沒能走到最後!

參考資料:

《WeWork破產!就在下週?》,華爾街見聞

《3000億的WeWork是如何走向大敗局的?》,選址960

《聯合辦公鼻祖WeWork將申請破產估值曾達470億美元》,鳳凰網科技

《市值暴跌99%、破產預警,WeWork們還能保住“Work”嗎?》,鈦媒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