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香港11月7日電(記者李柏濤)第二屆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峯會7日在香港舉行,超過300名來自全球頂尖金融機構的負責人出席,當中包括90多位集團董事長或CEO。

在通脹走勢仍不確定、全球增長勢頭減弱、金融環境趨緊的背景下,影響金融穩定的主要風險及其應對成爲金融業界的關注點。

與會嘉賓提到,此前瑞士信貸、硅谷銀行德意志銀行等金融機構先後出現危急情況,並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性,這暴露了金融行業的脆弱性。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都需要採取應對措施,以便在下一次危機襲來時做好準備。

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克里斯蒂安·澤溫( Christian Sewing)在會上指出,今年3月,德意志銀行一度引發市場擔憂,也促使業內更加關注全球金融系統健康。情況出現後,銀行按照監管要求做好所有模擬和壓力測試十分關鍵。

澤溫認爲,處理類似的情況,關鍵要着手四個方面:穩健的資產情況、充足的流動性、廣泛的存款和持續的盈利能力。“德意志銀行在過去五年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實現可持續盈利,而這也成爲扭轉局面的關鍵。”

“我一直相信,這是一次不公正的市場攻擊。大多數人都知道整個事件是如何演變的,聰明人會調查這件事,然後發現德意志銀行足夠強大。”澤溫說,彼時德意志銀行緊密監控自身流動性和存款數據,同時與客戶和內部人員更加緊密地進行溝通,事態纔沒有進一步惡化。

對於社交媒體在此類事件中的作用,澤溫指出,因爲擔憂情況會惡化,當時德意志銀行有意不發表任何公開聲明,最終,在相關分析師和評級機構發佈了德意志銀行的真實報告後,這場風波也隨之平息。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阮國恆認爲,目前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市場情緒可能瞬間發酵。一旦危機發生,銀行和監管機構需要迅速作出反應,果斷採取有效措施。

談及今年3月與瑞士信貸合併,瑞銀集團董事長科爾姆·凱萊赫(Colm Kelleher)直言,鑑於自身業務策略,集團最初無意收購瑞信。但早在去年10月,其留意到瑞信股價大跌,董事會即已做好準備,聘請摩根士丹利作爲交易顧問,研究收購事宜。“從目前情況看,這次收購符合股東利益,併成功穩定局勢,阻止了銀行業危機蔓延。”

凱萊赫表示,瑞信危機可能與資本無關,關鍵是在經營模式。他認爲,金融監管機構需要重點關注融資、抵押品等方面,而不是試圖補充資本。他說,自2008年後,約有15%資產由受監管的金融機構轉移至非銀行金融機構,如果後者沒有足夠資本和流動性支撐其資產,那麼一旦市場發生逆轉,就可能引發下一個金融危機。

一同出席的摩根士丹利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聞(James Gorman)表示,難以預估下一個金融危機觸發的原因,但可能會與地緣政治有關。他表示,目前政策是限制大型銀行、支持小型銀行,以助其在科技、監管等方面能夠應對市場競爭。

在回顧3月的銀行事件時,高聞並不認爲這是一場“銀行業危機”,相反,僅僅是那幾家銀行的危機。但一旦體系出現壓力,競爭力較差的銀行出現問題,那就可能就要由大型銀行伸出援手。

高聞說,現行的金融監管條例多年來大致行之有效,但監管機構應該不時檢視框架,除了關注金融機構的流動性、資本水平等方面,也要將風險管理提升至管理層和董事會級別,這樣將有助於應對未知風險。“監管機構也應該後退一步,像企業董事會和高管那樣,思考什麼事情重要,而流動性是其中重中之重。”他說。

談到下一個風險的來源,橋水聯席首席投資官鮑勃·普林斯(Bob Prince)表示,美國政府債務佔GDP的比例已上升到120%,更大的問題在於債務展期和未來幾十年的發債總量。假設按照當前模式發展,債務困境會一直存在。

就美國國債而言,普林斯說,27%由外國投資者持有,18%由中央銀行持有,而外國投資者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敏感度持續上升,一旦市場出現不好的跡象,將會誘發影響全球金融穩定的風險。“未來幾年,需要密切關注地緣政治風險與債務、展期和國債發行總量的問題。”他說。

編輯:談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