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立案調查一直被視爲重大利空事件,一般而言,多數被立案調查個股股價短期面臨承壓。近期,錦州港(600190)也加入了立案調查股行列,由於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公司遭到證監會立案。經同花順iFinD統計,年內A股已有76股遭到立案,而去年同期有35股被立案,今年立案調查股數量已較去年同期翻倍,監管層從嚴監管態勢明顯。另外,從年內立案調查股來看,超三成系“ST”股,公司經營層面面臨一定困難,還有22股已經收到了罰單或預罰單。

74股系涉嫌信息披露違規

2023年1月1日-11月12日,A股市場已有76股遭到了證監會立案。

以最新日期來看,錦州港11月10日披露公告稱,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立案調查的消息披露後,錦州港11月13日的股價也將迎來壓力測試。

資料顯示,錦州港屬於交通運輸倉儲行業,主要從事港口綜合運輸服務,具體包括石油及製品、糧食、集裝箱、煤炭等貨物的裝卸、運輸、倉儲等。截至最新收盤日,公司股價報3.14元/股,總市值爲62.87億元。

除了錦州港,今年11月還有ST恆久、美麗生態兩股遭到證監會立案。從月份來看,今年7月被立案調查個股數量最多,有卓郎智能、ST南衛、匯金股份、世紀華通等20股遭到立案。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月1日-11月12日,A股市場共有35股遭立案,今年立案調查股數量已較去年同期翻倍。

高禾投資管理合夥人劉盛宇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全面註冊制下,對於證券市場的違法違規行爲,監管層一直處於從嚴打擊態勢,年內被立案個股數量大增的情況也能反映出這一點。

76隻立案調查股中,有個股並非首次遭到證監會立案。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科技產業投資分會副會長兼戰略投資智庫執行主任布娜新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那些多次被立案調查的個股,投資者應保持警惕,多次被立案可能說明公司存在較大的內控問題。

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76股中,除了廣發證券、東興證券之外,其餘74股被立案原因均系涉嫌信息披露違規。

超三成系“ST股”

從上述立案調查股來看,其中有13股是*ST股,12股是ST股。

同花順iFinD顯示,年內有*ST愛迪、*ST博天、*ST紅相、*ST華儀、ST恆久、ST鴻達等25只“ST股”遭到證監會立案,佔全部76股的32.89%。

從日期來看,ST富潤是最新的立案調查股。10月28日,ST富潤披露公告稱,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

被立案調查後不久,ST富潤11月2日披露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於10月31日收到公司董事、副董事長、聯席總經理盧伯軍提交的書面辭職報告,盧伯軍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副董事長、聯席總經理職務,同時辭去薪酬與考覈委員會委員職務,辭職後將不在公司及子公司擔任其他任何職務。

立案調查背後,ST富潤基本面較差,其中公司已連續多年淨利虧損,2020-2022年以及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淨利潤分別約爲-4.09億元、-5.55億元、-5.86億元、-1.72億元。針對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致電ST富潤董祕辦公室進行採訪,不過電話未有人接聽。

另外,經統計,在上述25股中,多數個股今年前三季度淨利處於虧損狀態。諸如,*ST愛迪今年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淨利潤約爲-2.12億元;*ST紅相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淨利潤約爲-4785萬元;ST恆久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淨利潤約爲-2669萬元。

罰單下發速度加快

年內立案股中,目前已有22股收到了罰單或預罰單。

同花順iFinD顯示,靈康藥業、榮科科技、卓錦股份、華北製藥、華控賽格、力源科技等19股收到了證監會下發的罰單,此外,還有蘇大維格、*ST天沃、*ST京藍3股收到了預罰單。

經統計,在上述22股中,蘇大維格預罰單下發速度最快,公司10月8日披露稱收到了證監會下發的《調查通知書》,時隔不足一週,10月13日,蘇大維格披露公告稱,公司收到江蘇證監局下發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

上海漢聯律師事務所律師宋一欣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一般上市公司被立案調查的消息披露後,就會有相關投資者辦理索賠登記,投資者索賠也不會等到證監會正式罰單,預罰單下發後就會有大量投資者進行索賠。

對於罰單部分爲證監會下發,部分爲地方證監局下發的情況,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智斌表示,現在行政處罰權已經下發,絕大部分案件都是地方證監局處罰,證監會認爲案件比較典型、特別複雜的話,還是會由證監會的稽查總隊直接調查,直接進行處罰。

需要指出的是,在年內立案調查股中,也有不少公司高管被立案,違規情況嚴重者被採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宋一欣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被證監會採取證券市場禁入措施的人員,在禁入期間內,不得繼續在原機構從事證券業務或者擔任原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職務,也不得在其他任何機構中從事證券業務或者擔任其他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職務。此外,被採取證券市場禁入措施的人員,應當在收到證監會作出的證券市場禁入決定後立即停止從事證券業務。

北京商報記者 馬換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