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品宋》系列圖書發佈會暨《天開圖畫在皇城》新書首發儀式在“浙江省最美書店”——南宋書房舉辦。

活動現場,以南宋書房爲策劃,聯合數十名宋文化研究者、文化學者、宋史專家顧問,歷時2年時間之久精心籌備、匠心打磨的“品宋”系列圖書終於和讀者朋友們見面了。在省市區相關部門領導、行業領導及品宋系列圖書作者團隊代表以及200多名讀者的見證下,《天開圖畫在皇城》作爲“品宋”系列中打頭陣的第一品正式亮相。發佈會期間,作者姜青青帶領讀者朋友們層層品讀“南宋皇城”。

如何從通俗可視的角度“品宋”?

姜青青老師一直是宋文化的積極傳播者,他曾出版過《遇見宋版書》《龍飛鳳舞到錢塘——南宋皇城尋蹤》《從都城走向天城》《山水之間帝王家》等好書。《品宋:天開圖畫在皇城》是他第三本關於南宋皇城的專著,這一品揭開的是消失在歷史長河裏的南宋皇城的祕密。他用文學的、通俗的筆法將南宋皇城選址的故事、宮殿的建造、宮牆內的祕聞、宮苑草木等一一勾勒,從南宋皇城的興衰中書寫了宋人文化和宋人精神。

姜青青在新書首發式上說:“南宋皇城在歷史上是個“極品”,是當時造極於世的建築和園林藝術的最頂級作品。然而,南宋皇城並未給我們留下一張建築圖紙,文獻記載也極爲稀缺,這樣的題材如何去發現,如何去寫,又如何從當代通俗的、可視的角度去品讀和品味?這是我寫這本書時的一種新思考。”

此前,《龍飛鳳舞到錢塘——南宋皇城尋蹤》側重於史實敘述。通過對文獻檔案的整理研讀和對考古成果的吸收利用,以“大遺址公園”理念爲指導,較爲系統和全面地敘述了南宋皇城興衰史、皇城遺址考古、研究和臨安城遺址保護規劃,以及20餘項綜合保護措施等,同時因爲該書列入了“世界的杭州”叢書,故而也從世界史的視角,關注南宋皇城以及臨安城的發展史對人類歷史進程的積極影響。

接着出版的《山水之間帝王家》側重於講好故事。此書爲“杭州優秀傳統文化叢書”中的一種,根據該叢書“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寫作原則,姜青青在該書的寫作中將真實性和可讀性通過“講故事”的藝術手法做了一次有機融合。所以該書的特點就是虛實結合,歷史真實是書中故事合理虛構的基礎,而故事情節中的虛構成分又不完全等於相關史實依據的虛無飄飄。

同樣是寫南宋皇城的《天開圖畫在皇城》更注重的是“品”,分別從“南宋都城會是什麼樣?”“南宋都城該是什麼樣”,以及“南宋都城原來是這樣”三個角度,學術爲基,散文爲體,細節爲質,美圖爲品,通過“輕閱讀”的方式,展示南宋皇城當年的精彩與不凡。

設計層層品讀的“遊覽線”

全書總體邏輯結構上,首先以唯一存世的一位南宋親歷者詳述皇城的珍貴文獻《南渡行宮記》爲“導引”,以其作者陳世崇爲“導遊”,通過對照原文的解讀,細數這座曾經無比輝煌壯麗的宮苑的整體形象,也使讀者對南宋皇城有一個初步的總體印象。

接着,從縱橫兩個維度解析南宋皇城的文化傳統。橫向從人文地理的角度,關注皇城主要所在地杭州鳳凰山的傳統文化與自然環境,其中不乏作者在研讀文獻中的新發現,例如,蘇軾曾在鳳凰山結廬“鳳喙”的史實。縱向則關注兩宋皇城文化的發展脈絡及其傳承,都是在相關學術研究的基礎上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敘述加以呈現的。

由總體印象進而再解構具體景物,如趙官家辦公、宴請和讀書的地方,帝后嬪妃生活的“祕境”,以及山水園林建築、宮苑花木景觀等皇城中的方方面面,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由外而內,由鳥瞰而近觀這座史上罕見的自然山水園林宮殿,恰似山陰道上,一路踏歌,移步換景,柳暗花明。

從皇城的細節入手,搭建“觀景臺”

偌大一座皇城,需要有很多的、具象的和生動的細節來呈現,需要架構起一座座獨具站位、最佳視角的“觀景臺”,從而給人以一種有真料、有“質感”的悅讀和欣賞。

書中的細節可以是真人真事的歷史細節,如第三章《汴京臨安兩宮城,誰大誰小》,寫南宋寧宗時的江湖派詩人劉過,在“熟人”殿前都指揮使郭杲的帶領下上了宮中御苑鳳凰山,他明着觀景覽勝、尋花問草,暗中卻在巖壁樹林間搜尋皇城的一邊一角,寫下了“十分雲氣近蓬萊”的詩句,把大內景象比作蓬萊仙境,由此帶出南宋皇城的營造特點,及其對漢唐以來宮城“一池三山”營造格局的承續和蛻變。

也可以是亭臺樓觀的建築細節,如第六章《後宮:帝后嬪妃生活的“祕境”》,通過陸游好友王仲信爲高宗生母韋太后的慈寧殿創作了《慈寧殿賦》,通過對其華彩靚麗、韻律鏗鏘的描述作精準而通俗的解析,極爲細膩地展露了這座皇太后“豪宅”的遠遠近近、前前後後、上上下下、裏裏外外,並將其與宮中一般嬪妃的“蟻聚”之舍形成鮮明對照。還可以是一花一石的園林細節,如第八章《宮苑草木志:在水一方“梅花碑”》,通過品味寧宗楊皇后(小名桂枝)題跋的一系列名畫的藝術構思、創作手法和詩畫內涵,以這位愛花“女神”的視角,還原大內後苑應有的園藝特色、琪花瑤草,給人留下一片繁花似錦的意韻。

利用宋畫來圖解、品讀皇城

當年爲保密需要,南宋皇城僅有的傳世地圖《皇城圖》,宮禁之內混沌一片,並無可資利用的圖像。雖然南宋皇城華美精緻的建築藝術在歷史上有其獨特地位,但即使採用散文化的敘述方式,講得再多再生動,也還是比較抽象的概念,不足以凸顯它的風采。好在南宋有畫院制度,大量優秀畫師爲後人留下了極爲精緻和精美的畫作。《天開圖畫在皇城》把當時能夠出入宮廷的畫師作品作爲重點突破口,從他們畫上的“半邊”“一角”找出宮殿樓臺的雕樑畫棟和庭園的花石草木,形成直觀形象的皇城“拼圖”,從而我們得以從多方面、多維度、多角度品鑑當年皇城的真實樣貌。

我們通過珍貴宋畫集合而成的皇城“影像集”,可以領略諸如朝政中心正殿與內殿、另一種宮廷辦公場所宴殿、太后和皇后的“豪宅”和普通嬪妃“蟻聚”的集體宿舍等宮廷主要建築的藝術形象,品味這座山水園林宮殿的高臺、長廊、茅屋、寺觀、亭子、舟橋和射圃等附屬建構的工藝匠心,以及百花巧石等造園藝術的韻味意境。由此,南宋皇城也具備了欣賞和品鑑的審美意義。

利用宋畫圖解、品讀南宋皇城,在學術界甚爲少見,這也是姜青青的一種具有學術意義的嘗試。如“饅頭山上的‘窺視者’”一節,以講故事的散文筆調,通過南宋之初御史中丞張守爲翰林圖畫局尋找租房而被彈劾一事,對美國有學者所謂的“沒有任何蛛絲馬跡,顯示南宋官制體系中的畫院究竟復置於何處,古臨安地圖亦未見其蹤影”,由此認定南宋復置御前畫院只是一個“虛擬畫院”的觀點,給予了恰如其分的澄清。

在姜青青老師的帶領下,200多位讀者走進《品宋:天開圖畫在皇城》這本書,深入南宋皇城,以別樣視角走入歷史,瞭解神祕的皇城過往。

綜合自:央視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