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中郵人壽營業收入實現正增長,但淨利潤依然大額虧損

原標題:前三季度大額虧損,這家銀行系壽險公司今年有望扭虧嗎?| 保險

《投資時報》研究員  李沐陽

今年三季度,這家銀行系壽險企業交出了大額虧損成績單。

近日,中郵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郵人壽)披露了三季度財報和償付能力報告,業績並不樂觀。根據中郵人壽三季度財報,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營業收入實現正增長,但淨利潤依然大額虧損。有統計顯示,中郵人壽前三季度虧損額在壽險公司中居於前列。

《投資時報》研究員查閱過往年報發現,過去幾年,中郵人壽的償付能力指標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並且,據償付能力報告披露,中郵人壽2023年一、二季度風險綜合評級較2022年四季度有所下降。另外,背靠中國郵政的中郵人壽較爲依賴銀保渠道銷售產品,2022年銀保渠道收入佔中郵人壽保險業務總收入的比例逾99%。

針對公司經營業績、償付能力等情況,《投資時報》研究員向中郵人壽發送了溝通函,截至發稿尚未收到該公司針對具體問題的回覆。

值得一提的是,10月30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了《關於中郵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開業的批覆》。報告顯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同意中郵人壽全資子公司中郵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開業。

前三季度大額虧損

據瞭解,中郵人壽2009年9月9日正式掛牌開業,是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壽險公司,銀保銷售渠道優勢較爲明顯。

從保險業務渠道分析,2022年中郵人壽保險業務收入共計914.34億元,僅銀保渠道總保費就達到908.03億元,佔比高達99.31%,而團險渠道及其他渠道(主要包括網銷互聯網產品保費、經紀代理業務)保費收入佔比不足1%。並且,中郵人壽2022年保險業務收入前五名的保險產品均爲銀保渠道銷售。可見,中郵人壽十分依賴銀保渠道銷售。

《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2023年前三季度,中郵人壽的營業收入實現同比明顯上升,而淨利潤仍大額虧損,且虧損額在同行中居於前列。

中郵人壽三季度財報披露,2023年前三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33.78億元,相較於去年同期的858.91億元同比增32%。然而,反觀中郵人壽同期的淨利潤水平卻並不樂觀。具體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該公司實現淨利潤-81.92億元,與去年同期淨利潤-132.48億元相比,雖虧損額有所下降,但虧損規模仍較大。

另一方面,償付能力報告披露,今年三季度中郵人壽的淨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收益率出現嚴重下滑趨勢。今年二季度,中郵人壽的淨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收益率分別爲-1.72%和-0.08%,年度累計數分別爲-13.50%和-0.61%;今年三季度,中郵人壽的淨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收益率這兩項指標分別降至-34.02%和-1.53%,從而進一步拉低了本年度兩項指標累計數,2023年前三季度淨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收益率分別降至-46.03%和-2.22%。

《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中郵人壽盈利水平承壓並非一時之憂。據披露,2018年—2022年,中郵人壽合併營業收入分別爲628.87億元、748.20億元、937.84億元、1023.18億元和1129.88億元;同期,合併淨利潤分別爲5.21億元、16.88億元、13.16億元、14.03億元和3.97億元。

可見,儘管中郵人壽的營業收入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但淨利潤卻在2019年實現大幅增長之後波動下降,2022年的淨利潤甚至不及2018年的水平。

中郵人壽2023年三季度利潤表(元)

風險綜合評級下降

據年報披露,中郵人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呈現下滑態勢。2019年末—2022年末,中郵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161%、110%、100.6%、73.7%,逐年下滑且下降幅度較大;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161%、166%、156.5%、132.9%,呈現波動下滑態勢。

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23年三季度末中郵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56.37%,環比上季度末上升24.1個百分點;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86.06%,環比上季度末上升15.38個百分點。與2022年四季度末相比,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亦均有所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三季度、四季度中郵人壽的風險綜合評級結果分別爲BBB類、BB類,2023年一、二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結果均爲B類。可見,中郵人壽風險綜合評級呈逐步下行態勢。

根據監管要求,險企償付能力達標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風險綜合評級爲B類及以上。中郵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風險綜合評級水平離“紅線”並不算太遠。

針對風險綜合評級結果,中郵人壽在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公司堅持高質量發展,持續優化業務結構,提升可資本化風險的資本內生能力;每季度組織對難以資本化風險各項指標進行自評分並形成分析報告,加強指標監測,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失分指標制定改進措施並跟進落實;持續加強數據質量管理,保證填報數據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