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9日—2024年2月25日,阿那亞藝術中心持續呈現「相去幾何」和「海邊影像:阮純詩」兩場展覽。讓我們通過藝術家們的“眼睛”洞察現代性的困惑,以藝術的觸角探知廣闊的世界。

1.藝術之眼,窺探時代的圖景

身處現代性的時代背景下,流動與變化的生命體驗給人們帶來新鮮想象的同時,也形塑了一種新的困惑:面對更加廣闊複雜的世界圖景,人應當如何認識自我並真實地抵達世界。

困惑的時代母題激發了藝術家們觀察和探尋世界的原初動力,他們藉以創新多元的藝術方式表達個人對現代性的思考。阿那亞藝術中心近期新展「相去幾何」和「海邊影像:阮純詩」集合了世界各地先鋒藝術家和越南影像藝術家阮純詩的重要作品,從不同維度呈現內嵌於現代性中的矛盾與張力,引發深思。

「相去幾何」和「海邊影像:阮純詩」展覽於2023年10月29日—2024年2月25日在阿那亞藝術中心持續展出。作爲阿那亞呈現先鋒多元文化內容的開放交流平臺,阿那亞藝術中心自開館以來,現已經舉辦了十餘場展覽,包括羣展「度日」「相去幾何」等,以及安塞姆·雷爾(Anselm Reyle)、希爾維·夫拉里(Sylvie Fleury)、陶輝、加布里爾·庫裏(Gabriel Kuri)等國內外藝術家的大型機構個展,並呈現包括特別項目「海邊影像」在內的一系列放映、講座和工作坊等公共活動。

走近阿那亞藝術中心,深入瞭解「相去幾何」和「海邊影像:阮純詩」展覽背後的深刻意蘊。在感官與心靈的交織碰撞間,捕捉細膩複雜的藝術情緒,在與作品的在場對話中,開啓與創作者們同頻共振的時代思考。

2.在“相去幾何”的世界,我們從哪裏來,又該去向何方?

藝術家名單

曹舒怡

曺柱泫(Juhyun Cho)

張奕滿(Heman Chong)

潘逸舟(Ishu Han)

蔣志

雅浸·金朝恩(Joeun Kim Aatchim)

李宇城(Woosung Lee)

梁志和+黃志恆(Leung Chi Wo+Sara Wong)

普拉·皮亞斯塔普恩(Prae Pupityastaporn)

鐵木爾·斯琴(Timur Si-Qin)

唐潮

帕姆·維拉達(Pam Virada)

王拓

瑞秋·尹(Rachel Youn)

朱熒熒

阿那亞藝術中心榮幸呈現羣展「相去幾何」,展出來自15組藝術家的近 50 件作品,其中6位藝術家將呈現由此次展覽委任創作的新作。「相去幾何」是中國古代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論述,它傳達出一種抽象的或模糊的距離感——既是在物理意義上,也是在隱喻意義上——涉及到與之“多少”“到何種程度”或“何以”等問題。這一概念回應了展覽的英文標題「How Far, How Close」(多遠,多近),描述了一種在進退之間徘徊的狀態——看似相去甚遠,實則相差無幾。

帕姆·維拉達,《回家》,2023,不鏽鋼鏈條、尺寸可變

在當下這個各種力量彼此紛爭、混雜和碎片化的時代,物理和心理經驗的兩極分化似乎印證了當下不可調和的矛盾。如何將歷史與當下、此地與彼岸、主體與他者轉化爲共同的主體性經驗;主體如何在脆弱的生存現實中彌合差異和跨越藩籬,這些問題構成了展覽「相去幾何」的主題。

帕姆·維拉達,《回家》,2023,不鏽鋼鏈條、尺寸可變

「相去幾何」展覽試圖將距離感與流離的情緒具體化,引領我們探索關於身份、歸屬、距離中的抽象性之問題。這些問題使我們對地理邊界提出了質疑,喚起了複雜的情感反應,它們不僅與流動經驗中的自我確認相關,還關乎到我們如何在社會的多元化議程中尋找方向。

瑞秋·尹,《貪婪》,2022人造花、按摩器,81.3 × 35.5 × 22.8 cm

貫穿整個展覽空間,唐潮、王拓、張奕滿(Heman Chong)和瑞秋·尹(Rachel Youn)的作品表達了日常生活中的複雜性,在強調了個體性和隱私的同時,也抵抗着結構性限制與泛化。這些作品促使我們更加細緻地理解感性,同時探索了親密及其在不同尺度下產生的影響。

瑞秋·尹,《俯臥》,2023指壓按摩器、人造乾花,182 × 182 × 73 cm

唐潮,《第一人稱》,2023,雙屏同步影像,彩色、立體聲、4K

梁志和+黃志恆、曺柱泫(Juhyun Cho)、帕姆·維拉達(Pam Virada)和蔣志的作品以詩意化的敘事揭示了親密與疏離如何共存,對離散文化——不再侷限於國家版圖和想象的邊界,而是作爲一種懸置於不確定性中的模糊狀態而存在——提出了質疑。

曺柱泫,《不着陸航班》,2023,單頻道影像、4K、彩色、有聲9:15 min.

曺柱泫,《不着陸航班》,2023,單頻道影像、4K、彩色、有聲9:15 min.

蔣志,《海浪》,2022,1.85:1、5.1 聲道、彩色13:20 min

鐵木爾·斯琴(Timur Si-Qin)和曹舒怡的作品以自然爲隱喻,從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挑戰了傳統關係;而朱熒熒和普拉·皮亞斯塔普恩(Prae Pupityastaporn)的繪畫關注着對記憶的追蹤和回溯,重新指認了我們與自然之間的關聯關係。在拒絕被線性敘事所簡化,並否定固定座標的前提下,試圖在複雜的結構和對立中重建共識。

曹舒怡,《牙刺之一》,2023,炻器,磷灰石,58 × 40 × 40 cm

普拉·皮亞斯塔普恩,《時機已到》,2023,布面丙烯,90 × 110 cm

朱熒熒,《草藥》,2023,布面油畫,150 × 160 cm

潘逸舟、雅浸·金朝恩(Joeun Kim Aatchim)和李宇城(Woosung Lee)的創作描繪了多層身份與家庭、社羣和更廣泛的社會歸屬感如何交織在一起,從而挑戰了固有的身份政治,展現了其中複雜的相互作用和動態張力。

潘逸舟,《菠菜用日語做夢的日子 - 河北》,2023,紙箱,聲音裝置

李宇城,《我們的快樂時光》,2017,布面水性塗料、水粉和丙烯顏料210 × 70 cm、6 件

「相去幾何」展覽由客座策展人陳立和樸美珠(Mijoo Park)共同策劃,由阿那亞藝術中心策展助理高良嬌協助組織,並獲得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和荷蘭王國駐華大使館的支持。

「相去幾何」展覽

展期:

2023年10月29日-2024年2月25日

地點:

阿那亞藝術中心

觀展方式:

下載阿那亞APP

點擊:

藝術-阿那亞藝術中心-購買參觀券

3.海邊“蒙太奇”,用影像捕捉世界真實的側影

阿那亞藝術中心榮幸呈現越南電影人和藝術家阮純詩在中國的首場個展,展出影像作品《賓童龍的來信》(2015)和《如何改善世界》(2020-2021),它們是藝術家以原住文化爲核心所創作的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一部和最後一部。

阮純詩,《如何改善世界》,2020-2021,三頻道裝置:循環影像,彩色、黑白,有聲45 min.

阮純詩,《如何改善世界》(靜幀),2020-2021

阮純詩的實踐超越了電影、紀錄片、錄像藝術、裝置和行爲表演之間的界限。她目前的創作焦點在於探索聲音和聽覺的潛力,以及圖像、聲音 和空間之間的多重關係,並對歷史、記憶、生態、再現和未知抱有持續的興趣。阮純詩通過獲取不同的圖像媒介,並使用“蒙太奇”的手法進行創作,來源包括她自己的音頻和視頻記錄、舊影片、明信片上的靜態圖像、攝影、新聞影像、好萊塢電影和民族誌鏡頭。

阮純詩,《賓童龍的來信》(靜幀),2015

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第五電影》( 2018 )將在展覽期間組織的特別放映及藝術家對談活動中呈現。此次展覽由阿那亞藝術中心館長張震中和策展助理高良嬌共同組織。

關於藝術家

阮純詩是一位電影人和藝術家,生活工作于越南河內。近期展覽包括:第十五屆卡塞爾文獻展、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館、第九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第二十一屆悉尼雙年展,以及第十三屆里昂雙年展。2009年,阮純詩在河內創立了一個專注於紀錄片和移動影像獨立機構“Hanoi DOCLAB”。

「海邊影像:阮純詩」展覽

展期:

2023年10月29日-2024年2月25日

地點:

阿那亞藝術中心

觀展方式:

下載阿那亞APP

點擊:

藝術-阿那亞藝術中心-購買參觀券

內容來源:阿那亞公衆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