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安悄無聲息清倉碧桂園後,另一保險公司泰康人壽也邁開了其“逃離”地產股的步伐。

11月13日,保利發展公告宣佈,自2023年5月11日至11月10日期間,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了保利發展約1.56億股股份,減持比例不超過該公司總股本的1.3%。其中,在2023年7月28日至9月4日期間,減持了8176.97萬股,減持比例爲0.68%,減持價格區間爲14.13-14.88元每股,減持總金額約11.8億元。

此外,保利發展還披露,“自本次減持計劃起始日至2023年11月10日,泰康人壽還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減持了其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交易取得的公司股份694.78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06%。

在上述減持計劃完成後,泰康人壽對保利發展的持股比例降至6.31%。

與泰康人壽減持保利發展股份時間相當,平安保險也在近幾月時間內清倉了碧桂園。上週,在傳出平安“接盤”碧桂園消息後,中國平安火速發佈澄清公告,否認了市場傳聞,並公佈了其清倉碧桂園股份的消息。

在近期市場傳出相關部門正對險資股權投資情況開展新一輪排查,瞭解保險公司股權投資業務整體情況背景下,險資減持地產股是否有這方面考慮不得而知,但一位保險業人士認爲,“險資不看好地產股的因素更多。”

昔日資本“座上賓”

當前險資輪番減持地產股情形與早年險資紛紛投身房地產市場形成了鮮明對比。保險資金投資房地產約始於十年前,一系列保險資金運用新政出臺,放開了保險資金的投資渠道。

2010年銀保監會印發《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對保險公司投資不動產做了相應限制,即需滿足“上一會計年度末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50%,且投資時上季度末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50%;上一會計年度盈利,淨資產不低於1億元人民幣”的要求。

隨後2012年,銀保監會下發《關於保險資金投資股權和不動產有關問題的通知》,不再執行上一會計年度盈利的規定;償付能力充足率的基本要求調整爲上季度末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20%。

限制放鬆後,險資拉開了投資房地產行業的序幕,各路險資通過聯合開發商拿地,又或是戰略入股地產項目、增持上市房企股權等方式,前赴後繼湧入房地產市場,地產企業成險資的“座上賓”爲常態。

這一趨勢在2015年達到峯值。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的統計顯示,當年24家險資總共在A股買入了54只地產股(括二級市場交易和認購定向增發包)並躋身十大股東,合計69次。

也是在這一年,以中國平安、前海人壽爲代表的險資更頻頻現身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的土拍市場,下場拿地。

險資入股房企方面,平安於2015年以每股2.816港元的價格,斥資62.95億港元戰略入股碧桂園成爲第二大股東;2016年,泰康人壽通過泰康資產以60億元認購保利發展非公開發行股票7.33億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6.18%,每股定價8.19元;2020年,泰康保險也透過子公司泰康人壽和泰康養老正式戰略投資陽光城,成爲其第二大股東。

險資何去何從?

昔日“穩定”的合作關係在2021年迅速降溫。近幾年,爲適應房地產行業的調整,險資紛紛減持調整手中的地產股。

據不完全統計,僅就2021年減持高峯,平安人壽、中國人壽、大家人壽、富德生命人壽等多家險資,就減持超14億地產股,其中減持對象包括萬科、保利發展、華僑城、陽光城等多家房企。

除已套現離場的外,部分險資或也深陷其中,以富德生命人壽爲例,一度因爲大手筆增持金地,而與金地上演股權之爭,如今已是進退兩難境地。

數據顯示,富德生命人壽自2013年增持金地至今,已通過多個賬戶累計持有金地13.47億股股份,佔金地流通股比爲29.83%,爲金地第一大股東。伴隨金地股價持續下跌,富德生命人壽持有的金地的市值也降至新低。伴隨金地資金層面的壓力,其將如何抉擇去留仍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不過,在已減持套現離場的險資中,獲得浮盈的險資仍是多數。

一位接近碧桂園方面人士透露,平安在碧桂園每股股價爲16港元時候開始減持,至今年8月時持股已低於5%以下,而在持股低於5%以下進行減持時,不需要再進行披露,“從盈虧角度來說,平安投資碧桂園浮盈並不低。”

另外,就泰康人壽投資保利地產而言,其入股時每股定價約8.19元,若以其今年7至9月每股減持價約14元計算,除去股份分紅等進賬,其仍有不小浮盈。

如今險資在減持套現後,其又將何去何從?

據統計,今年險企9次舉牌中,基建、環保、新能源等與國家戰略相匹配的部分行業成爲其關注的重點。

在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看來,基建和新能源等領域是當前國家戰略重點發展領域,政府鼓勵保險資金參與投資,險資選擇在這些領域舉牌可以更好地與國家發展戰略相契合。險資投資的長期追求是保值增值,這些領域可能具有較高的潛在增長空間和穩定的現金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