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葉曉丹    每經編輯 梁梟    

11月14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迎潮而立”出海沙龍成功舉辦,與會嘉賓縱論出海方法論。中泰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徐馳發表了題爲《日本製造業之鑑:爲什麼要重視出海企業?》的主旨演講。

徐馳表示,日本經濟雖然陷入所謂“消失的三十年”,但日本製造業卻成功利用對外投資對沖了國內的通縮,通過產業鏈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享受了海外市場的勞動力紅利以及廣闊的市場空間,並通過積極調整國內產業結構實現了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這對當前中國製造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徐馳認爲,後續中國製造企業的發展,可以關注三條主線:一是關注優勢產業的出海龍頭;二是關注佈局新興市場的出海龍頭;三是關注國內產業升級的國產替代細分。

中泰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徐馳

圖片來源:嘉賓供圖

產業升級之鑑:邁向高端製造的“第二成長曲線”

徐馳表示,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開始收緊銀根,主動戳破泡沫,日本房價、股價暴跌,企業大規模破產,失業率攀升,一腳踩進了長達30年的通縮旋渦,GDP常年錄得零增長,甚至負增長,“失去的三十年”由此而來。

自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日本製造業競爭優勢滑坡,製造業出口及製造業增加值與美國差距逐漸拉大,同樣陷入了低增長的三十年。

人們經常將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歸因於日本主動刺破經濟泡沫導致資產負債表的衰退,但徐馳認爲,日本刺破經濟泡沫本質上是在“棄資產保產業”。他表示,從總量的角度看,日本製造業似乎也如日本經濟一樣“失去了三十年”,但從製造業的結構來看,日本在這期間實際上實現了製造業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

面對國內日益增長的製造業工人工資以及海外低成本的競爭環境,日本製造企業加速將低附加值製造業生產移師海外,以低價返銷日本或直接向第三國出口,成爲日本經濟抵禦衰退的有效途徑。

據徐馳介紹,在企業出海佈局的過程中,日本奉行“將核心技術留在國內”的全球化策略,將非核心技術研發移至海外,國內則加大核心技術的研發,保持本國的技術優勢。

數據顯示,日本海外子公司研發費用佔國內研發費用的比例在發達國家中始終處於下游水平。2007年~2008年間,大多數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海外子公司的研發支出佔國內研發支出比重超過1/5,在某些較小的開放性經濟體,如以色列和愛爾蘭,則分別高達61.8%和72.4%,而日本則以不足5%的比例位列OECD成員國最後一位。這不僅使日本擺脫了資源短缺的約束,將其與歐美國家的貿易摩擦向外國轉移,還促進了本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保持了日本製造業對其他國家的競爭優勢。

產業轉移路徑:我國製造業如何“破局”?

對於中國製造業的發展路徑,徐馳介紹,十二屆三中全會後,我國採取了優先發展加工製造業的戰略措施,主要以“三來一補”和“兩頭在外”的方式爲參與國際貿易,充分發揮了我國低成本初級要素的優勢,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製造業的對外貿易發展。

除了利用勞動力優勢承接美日歐及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及地區的低技術型產業轉移外,我國也積極鼓勵利用豐富多樣的中外合資手段發展產業,國內製造業一度掀起一股合資浪潮,鉅額的外資流入不僅彌補了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資金缺口,還通過技術效應和人才效應快速推動了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不過,徐馳分析道,近年來,製造業勞動力成本有所提高,部分產業低端鏈條開始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等地區轉移。另一方面,中國越來越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加大對環境治理的力度,不斷投入資金治理工業污染。

在利潤最大化目標驅動下,疊加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人爲”累加的高壁壘促使中國本土企業將生產基地不斷向外轉移,很多跨國企業將建廠或擴建的優先權放在了東南亞國家。加之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以美國爲首的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製造業迴歸”戰略,高端製造領域向發達國家迴流的“逆轉移”趨勢顯現端倪,給中國製造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徐馳認爲,參考日本經驗,當前中國製造業的發展也同樣面臨着日本90年代以來面臨的資源、人口、環境的約束問題。在此背景下,中國製造業企業可以參考日本90年代後企業發展經驗,加大企業海外佈局力度。

徐馳指出,從佈局趨勢上看,中國企業出海業務正從傳統歐美等成熟地區,逐步擴散到東南亞、中東、非洲等新興區域。“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東南亞國家則有相對廉價的勞動力以及日趨便利的營商環境,這有望激活中國出海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

當然,中國製造業也有自身獨有的特點,不能一味借鑑。徐馳表示,對於中國當前面臨的國際環境而言,尤其是與美國的關係與上世紀日本有明顯區別,這也導致中國製造業,尤其是高技術製造業的發展環境與日本有顯著不同。

基於此,徐馳及其團隊研究認爲,後續中國製造企業的發展,可以關注以下三條主線:

一是關注優勢產業的出海龍頭。近年來,中國優勢產業聚合政策支持、供應鏈優勢、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人才驅動等多方面資源,出海企業海外競爭力不斷增強。

二是關注佈局新興市場的出海龍頭。當前,中國企業在生產端所積累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加速了海外市場拓展,品牌力也逐漸成爲企業在海外市場爭相競爭的“殺手鐧”。中國作爲世界工廠積累的標準化製造工藝,量產價低,適合新興國家消費市場。

三是關注國內產業升級的國產替代細分。在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要求下,相關技術領域國產替代刻不容緩。雖然高新技術領域突破的投入產出週期較長,國產替代邏輯短期難以兌現,但受益於融資支持和估值提升,相關領域仍將有不錯的配置價值。

封面圖片來源:嘉賓供圖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