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遲道華 校對/陳荻雁

據參考消息援引外媒報道,近日,在日本航空自衛隊入間基地(埼玉縣狹山市)舉行的航空閱兵式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發表訓示時表示,將在2027年之前將航空自衛隊更名爲“航空宇宙自衛隊”。日本政府在2022年年底制定的《國家防衛戰略》曾寫明更改名稱的方針,但沒有明確提出更改的時間。

━━━━━

戰後首個改名的日本軍種

這項更名計劃在網上被一些日本網民戲稱爲“和奧特曼戰隊更名一樣帥氣”。不過,日本航空自衛隊首次“官透”改名,居然是在差不多一年前,而具體什麼時候完成改名,則直到現在也沒說出個子醜寅卯來。

早在去年12月,據外媒報道,日本政府確定將把航空自衛隊改名爲“航空宇宙自衛隊”。由於在安全保障方面宇宙的重要性逐漸提高,日本政府通過將其體現在名稱上,來向國內外展示加強應對之意,並明確記錄於當月中旬正式確定的日本“安全保障關聯三文件”(《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戰略》和《國防建設計劃》)之中。

自第二次安倍晉三內閣以來,日本防衛省一直在加強針對太空領域的軍事力量,並於2020年5月在東京府中空軍基地成立了一個“太空行動小組”,負責監督日本衛星的安全運行。最新的一個財年裏,日本航空自衛隊還在山口縣防府北空軍基地設立了一個新的監測衛星無線電干擾的單位。

然而時隔近一年的又一次更高規格“官透”中,日本淡化了涉及太空軍事化的內容,僅強調“確保太空的利用對於國防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表示日本航空自衛隊“將建設旨在獲得目標探測和跟蹤能力的衛星星座,開展旨在提高處理高超音速滑翔武器探測和跟蹤能力的技術演示,並加強我們的空間域感知能力,以瞭解碎片和不可信物體的運動。”

而對諸如究竟側重哪些項目和領域的投入、新建單位構想、假象對手設置等細節,反倒比近一年前談得更少。

如果更名實現,這將是日本自1954年成立自衛隊以來,軍種級別的第一次更名。不過一如兩次“官透”間長達近1年的空隙,更名的具體時間表仍在雲裏霧中。岸田文雄“將在2027年之前”的說法,並不一定能實現。目前看,一直拖到2027年的可能性更大些,因爲根據已披露官方文件,該財年航空自衛隊計劃進行“重大改組”。

━━━━━

美軍動作更快

在分析了過去一年間國際和地緣政治安全形勢變化,以及日本官方、軍方和民間相應動態後,有觀察家分析,日本內閣和自衛隊相信,當前該國正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複雜、最嚴峻的安全環境。

而在周邊各國軍力和軍事技術不斷提升的同時,日本軍事領域的優勢正日益縮小,甚至在許多領域出現逆差。

不僅如此,日本當前面臨的複雜的國內挑戰,例如老齡化、人口減少、低生育率和嚴峻的財政狀況等,加劇了其安全擔憂。而在一些原本被認爲非軍事化的領域,如今也面臨着被捲入安全威脅中的風險。

2012年安倍晉三第二次就任首相後,日本在政府內部設立了國家安全保障局。首個《國家安全戰略》於2013年發佈。2022年“三份文件”的出臺,標誌着日本旨在強化軍事實力、大幅變更防務戰略使之更具進攻性的行動,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而岸田文雄內閣上臺後將防衛費在GDP中佔比從原來的略超過1%增至北約標準的2%,則爲上述勢必花費不菲的一番運作,提供了足夠的本錢。

以“名實相符”爲由改組並改名並非僅限於日本自衛隊,駐日美軍動作更快。據媒體10月17日報道,美國海軍陸戰隊宣佈,部署在日本沖繩的美國海軍陸戰第三師下屬第12海軍陸戰團於11月15日更名爲“第12海軍陸戰隊瀕海團” ,較1月宣佈的計劃提前了約兩年。

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名稱改變,更意味着編制、作戰方式和作戰使命的徹底改變。原本以炮兵和岸基對艦導彈爲主,主要承擔要點防禦的海軍陸戰團,改名後將下轄1800—2000名海軍陸戰隊員和水兵,包括一個瀕海戰鬥隊,一個瀕海防空營,一個戰鬥後勤營。

其中瀕海戰鬥隊又下轄一個步兵營和一個可以機動的反艦導彈連,戰時使命是“建立遠征先進基地”,即在有爭議地區建立小型臨時前哨基地。軍方表示,瀕海防空營的任務是監視和保衛空中,以支援全團,而戰鬥後勤營的任務是爲該團的部隊提供糧草和燃料,即使是在難以到達的區域。

很顯然,這些措施旨在使駐日美國海軍陸戰隊戰鬥團更具攻擊性。至於對手爲誰,具有美國軍方背景的《陸戰隊時報》直言不諱,“改組後的瀕海團最適合跟中國軍隊糾纏”。

即將改名的日本航空自衛隊倒是並未明言這是“衝着誰”,但2022年12月日本最新《國家安全戰略》列出的“挑戰者”優先序列分別爲中國、朝鮮和俄羅斯。

━━━━━

管得了那麼寬麼

一些觀察家指出,日本在軍事技術和裝備領域存在許多短板甚至缺口,且經濟實力也不支持大手筆的持續投入,將“航空自衛隊”更名爲“航空宇宙自衛隊”固然容易,但財力和技術、裝備等是否能支持“航空宇宙自衛隊”像更改後名稱那樣“管得更寬”,則難有保證。

一些觀察家則認爲,日本內閣、軍方本身固然有“管到太空”自身需求,但未來更名後的日本航空自衛隊,其在太空戰領域優先強化的卻不是日本本土防衛最需要的戰術,而是諸如前沿戰場感知、早期彈道導彈預警、對周邊衛星及遙感偵察等對日本太空安全意義有限、卻更像幫美國“打前站”的任務。

說穿了,“管得更寬”的其實並非日本,而是美國,美國希望藉助日本的人、錢、地、空,爲美國拓展太空防禦空間,增加預警冗餘度,並搭建便於開展攻勢行動的橋頭堡。

具體怎麼“加強合作”?除了常規的裝備引進、技術支持,還有更現實的措施。9月25日,美國太空作戰負責人薩爾茨曼上將在東京公開表示,美國太空軍“正擴大其在日本的存在,並可能在橫田基地設立總部”。

對此,美國《星條旗報》駐東京記者和前《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駐日本記者均表示,美國太空軍在日本的鳩佔鵲巢,和去年日本航空自衛隊成立第一個太空作戰大隊的待遇形成鮮明反差——後者作爲未來日本“航空宇宙自衛隊”的“頭羊”,卻不得不屈就於橫田東南5公里外的府中空軍基地。

很顯然,美國太空軍在日本比日本航空自衛隊管得更寬,不僅能管日本的領空和太空,也能管日本的地面,不管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名字改或不改,事實便是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