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古代歷史中,大臣因功高蓋主而被殺的情節並不罕見。然而,大臣因爲對皇帝的輕視而被殺的故事卻是相對少見的。清朝雍正年間,發生了一樁頗爲引人注目的事件,涉及了一位曾有顯赫功績的大臣,他年輕時立下過汗馬功勞,卻因對皇帝的輕蔑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位大臣便是年羹堯。

年羹堯年輕時,曾爲祖國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然而他內心深處卻滋生出一股輕視皇帝的情緒。或許是因爲他經歷過風雨,深知皇帝也只是人,他自信地認爲自己與皇帝平等。然而,這種心態最終導致了他的悲劇結局。

年羹堯被處決後,雍正下令對他的家進行抄家。官員們在年羹堯的家裏發現了一本書,上面寫着七個大字。他們將這本書交給了雍正,而雍正看後卻不禁氣得口吐鮮血。

那麼年羹堯身上到底發生了哪些故事,他家裏的這本書,上面又寫了哪七個字呢?

一、出身低微僥倖翻身

年羹堯生於清康熙年間,出身漢軍旗人,在當時的八旗身份等級中地位最低。他從小就對自己的出身耿耿於懷,立志要改變自己的命運。

16歲時,年羹堯進入縣學讀書。他勤奮好學,很快便以優異成績通過縣試。年羹堯明白,想要翻身,唯有通過科舉入仕一途。於是他開始朝着這一目標努力。

在參加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的庚辰科鄉試中,年羹堯高中舉人。次年,他又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的辛丑科會試中中進士,時年僅22歲,可以說是青雲直上,終於通過科舉實現了翻身。

作爲新入仕的年輕才俊,年羹堯很快得到康熙賞識。他先後出使朝鮮、擔任四川巡撫等要職,開始在仕途上一步步晉升。

年羹堯是一個極具抱負的人,他看似只是默默通過科舉翻身,但內心早已對權勢覬覦已久。年羹堯出身低微,自小便對自己的命運不滿,科舉入仕只是他謀求階層翻身的第一步。

得益於自身的才華,年羹堯很快便獲得康熙賞識,開始在官場上進步神速。然而仕途的成功還遠遠不夠,年羹堯的野心不止於此,他意圖在朝堂上獲得更大的權勢,甚至影響皇權。這成爲他日後越聽越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西北平叛功勞卓著

到了康熙晚年,西北地區發生動亂。蒙古和碩特部酋長洛卜藏丹津反叛,清廷爲平定叛亂派出多名大臣,但都無功而返。

1723年,康熙任命時年43歲的年羹堯爲定西大將軍,前去鎮壓洛卜藏丹津叛亂。此時的年羹堯可以說是實力日盛、驕傲自滿。

年羹堯帶領清軍來到青海,接連採用誘敵深入、反間計等戰術,很快便將洛卜藏丹津打得人心渙散。僅用一年時間,年羹堯就宣佈完成了西北平叛之役。

此役使年羹堯聲名鵲起,功勞卓著。他也因此更加目中無人起來。年羹堯認爲,平定西北叛亂自己功勞最大,皇帝不過是指手畫腳。

平定西北亂局的大功,無疑成爲年羹堯飛黃騰達的關鍵一步。在他眼中,此次平叛幾乎是自己獨立完成的,皇帝和其他大臣不過是可有可無。

年羹堯也確實因此獲得了空前的名望和聲勢,一時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個出身低微卻最終平定西北的大英雄。然而這也進一步膨脹了年羹堯的自負心理,讓他認爲皇權已名存實亡,真正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妄自尊大不將君王放眼中

同年,康熙駕崩。年羹堯在多年前曾支持雍正奪嫡有功,因此雍正登基後對他繼續信任有加,甚至封他爲阿達哈哈番世職,讓親妹妹成爲貴妃。

年羹堯本以爲雍正會像康熙那樣對他畢恭畢敬,哪知雍正骨子裏也是個強勢的君主,並不會任由大臣凌駕於自己之上。這與年羹堯的預想截然不同,他開始輕視雍正的權威。

平定西北叛亂後,年羹堯功高震主之勢愈發明顯。他不僅大肆搜刮財富,還公然以軍功爲名疏通關係,爲無能的親友謀官升遷,完全不把皇帝的旨意放在心上。

年羹堯的作爲進一步加劇了他與雍正的齟齬。雍正多次批評勸導,但年羹堯始終我行我素。在他看來,皇帝不過是一個嬌生慣養的書生,自己纔是真正的功臣。

年羹堯之所以輕視雍正,還因爲後者剛繼位,曾多次倚重年羹堯的意見處理朝政。年羹堯誤以爲雍正能力不足,需要自己罩着。這進一步加深了他不把雍正放在眼裏的想法。

四、野心外溢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面對年羹堯的目中無君,雍正終於決定從嚴懲處。他先是連續革去年羹堯的官職和爵位,接着以叛逆罪名將他逮捕入獄,最終判處死刑。

在年羹堯死後,雍正皇帝下令抄家,而在他的書房裏,官員們發現了一本令人震驚的反書。

這本反書的扉頁上寫着七個大字:“皇帝揮毫不值錢”。這句話顯然是諷刺皇帝的筆墨不值錢,而在他們眼中,年羹堯的才華與皇帝相比更爲出衆。這本書顯然是其他官員爲了巴結年羹堯而送給他的。這種反諷的文字不僅直指皇帝的文化水平,也暗示了年羹堯在他們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然而,這本書的存在卻引發了雍正的極度憤怒。他感受到了這種對皇權的蔑視和不敬,憤怒得甚至導致口吐鮮血。

其實,年羹堯也曾一度因出身低微而懷才不遇。但好景不長,功成名就後,他並未內心謙卑,反而目中無君,最終葬送了性命。

年羹堯覬覦皇權的行爲終究招致殺身之禍。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雍正出於政治需要,有意收集年羹堯的黑材料。在大臣紛紛彈劾之下,雍正處死年羹堯也就成爲合情合理的事。

從整個事件過程看,年羹堯雖然才華過人,但過於自負而無法正確看待皇權的強大。這導致他無法在新君主面前虛心聽從,最終被雍正利用了政治手段除去。

歷史發展並非任何個人力量可以左右,當我們因一時之功而妄自尊大時,更應保持理性,不要忘記所有成就的根基都立足於時代的土壤。年羹堯的故事正是這方面的深刻啓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