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在位六十一年,記載他言行的《聖祖實錄》只有三百卷,比他在位時間短一年的清高宗弘曆,實錄長達一千五百卷,在清朝皇帝中,康熙的實錄第三短:最短的是《世祖實錄》一百四十四卷,第二短的是《世宗實錄》一百五十九卷。

清世祖福臨駕崩時只有二十四歲,清世宗胤禛在位只有十三年,比較之下,康熙皇帝的《實錄》就短得有些異常了,有專家說這就是雍正篡位的有力證據:如果當年的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問心無愧,爲何要授意張廷玉大幅刪減其父康熙皇帝的實錄?

張廷玉能以漢臣配享太廟,據說也是因爲篡改實錄有功,而這種說法,也是能從雍正皇帝的諭旨中找到證據的:“張廷玉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工,其功甚巨,朕萬年之後,著配享太廟。”

在清朝配享太廟比唐朝畫像凌煙閣還難,清朝配享太廟的,僅張廷玉一人而已,連範文成、姚啓聖、周培公、施琅、左宗棠、曾國藩都進不去,張廷玉一個文官居然進去了,這顯然是不正常的。

更不正常的,還是《聖祖實錄》“漏記”了很多重大歷史事件中康熙皇帝的批示,比如康熙五十四年到六十一年期間,西政甘肅、青海、陝西等重大戰役的來往戰報、奏摺、硃批諭旨,都出現了大面積闕失——那期間恰好是皇十四子胤禵(原名胤禎,跟他四哥的名字念起來是一個音)當大將軍王,深受康熙皇帝信重,父子二人的往來公文、私信肯定不少。

部分專家根據上述疑點得出了一個結論:爲了掩蓋九子奪嫡真相,雍正指使張廷玉刪減、篡改了康熙實錄,跟康熙關係很好的乾隆皇帝玄燁一度想取消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原因也正在於此。

雍正繼位後,迅速清除了“八爺黨(廉親王胤禩的勢力)”,囚禁了老九胤禟、老十胤䄉,其左膀右臂隆科多和年羹堯,最後也被收拾得一乾二淨。

雍正這一系列反常之舉,都說明他心裏有事兒,至於這個事兒是不是起源於“篡改遺詔”或“無詔奪位”,那就只有康熙和雍正兩朝皇帝清楚了。

當事人早已作古,專家的說法也未必可信,《聖祖實錄》短得異常,能否成爲“雍正奪嫡”的證據,咱們還得從當時的朝局着眼:都說雍正奪嫡,當時太子胤礽已經被廢,嫡子已經不存在,他又去奪誰的嫡?胤礽被取消待遇,能算得上嫡長子的,也就剩下皇四子胤禛一人而已了。

官宦商賈大戶的嫡子,必須是正妻生的,妾室生的只能叫庶子,庶長子只能叫孟而不能叫伯,比如曹操字孟德、馬超字孟起,因爲不是嫡子,所以不能叫曹伯德、馬伯起。

之所以說胤禛是嫡子或準嫡子,這是有歷史依據的:康熙活着的時候只封了三個皇后,那就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傅恆的姐姐)、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可能是和珅的姑奶奶)、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隆科多的姐姐或妹妹,所以胤禛關隆科多叫舅舅),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那是雍正繼位後母以子貴封的。

皇四子胤禛雖然是烏雅氏所生,但卻非烏雅氏撫養,他剛出生就被沒有兒子的皇后佟佳氏抱走了,當時佟佳氏所在的景仁宮裏有兩個孩子,一個被稱爲“大阿哥”的,是皇四子胤禛,另一個被稱爲“小阿哥”的,是皇八子胤禩。

這樣一看,大家就明白了:玄燁授意皇后收養老四老八,就只受“立子以嫡以長”的漢家文化影響,要在這兩個“準嫡子”中選一個繼承人了——佟佳氏薨逝後,康熙再沒有冊立皇后,其實也是爲了保住胤禛和胤禩的“嫡子”名分。

老八胤禩運氣不太好,娶了一個不太好的福晉(王之正妻),據說他還有點懼內,這讓康熙皇帝很是憤怒,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的“斃鷹事件”發生後,康熙直接發了狠話:“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這裏要解釋一下,歷史上那場“死鷹風波”並不是發生於康熙六十年,送鷹的也不是老十四而是老八,鷹不是一隻而是兩隻,也不是死得硬梆梆才送到康熙手上。

康熙皇帝在前往熱河巡視遊獵,老八因爲趕上生母良妃祭日而未能隨行,只好託太監送上兩隻上等的“海東青(獵鷹)”表示心意,結果這兩字鷹送到康熙手上就嚥氣了——如果死得早,就送不上去,死得晚,康熙也不會生氣,這個“剛剛好”領康熙暴跳如雷:“胤礽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伊殺害二阿哥(即廢太子胤礽),未必念及朕躬也。”

老八胤禩在康熙的痛罵中失去了繼位的希望,“八爺黨”又把希望寄託在老十四胤禵身上。這時候可能有人就會詫異了:老八和老四從小一起長大,老十三和老十四在一起長大,爲什麼老八在失去繼位希望後不支持坐鎮京城的老四,卻要捨近求遠支持老十四?

胤禩的心機深沉也正在於“捨近求遠”這四個字上:如果是老十四繼位,他從西北邊陲趕回來,可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到,路上出點什麼“意外”都是可能的,這期間胤禩就可以趁亂取利了。

也正是胤禩的這點算計,讓我們發現了康熙皇帝根本就沒想讓胤禵接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老四胤禛在京城代替康熙祭天,老十四在邊疆浴血奮戰,哪個爲主哪個爲次,豈不是一目瞭然?

更爲重要的一點,是康熙從來沒有封胤禵爲王,胤禵是以“固山貝子守大將軍”,“大將軍王”雖然出現在公文中,但卻沒有舉行冊封儀式,也沒有雕刻大將軍王印信。

在康熙朝,胤禵的爵位是固山貝子而非郡王、親王。在清朝皇子受封的四等爵位中,和碩親王爲第一等,多羅郡王爲第二等,多羅貝勒爲第三等,固山貝子爲第四等,胤禵的爵位,是皇子“起步價”,要跟胤禛平級,那還得熬好幾年呢。

康熙皇帝飽讀詩書學貫古今中西,自然知道秦二世而亡的原因,而且胤禵不是公子扶蘇,胤禛也不是少子胡亥,皇儲獨自在外帶兵的事情,康熙肯定不會做:戰場上刀劍無眼,誰都可能掛掉,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清朝又不是沒有將帥之才,又何必讓未來的皇帝以身犯險?

“雍正奪嫡篡位”原本就是個僞命題:他奪了誰的嫡?篡了誰的位?

身爲“準嫡長子”,胤禛應該是別人奪嫡的靶子,至於康熙要把皇位傳給誰,那是他們父子之間的事情,咱們只看誰當了皇帝對老百姓有好處:要沒有雍正的大力反腐、攤丁入畝、火耗歸公,老百姓的日子肯定更難過,雍正廢除“賤籍”,更是讓一大批“永久底層”重見天日。

至於改“胤禎”爲“胤禛”,改“十四皇子”爲“四皇子”,操作起來難度有多大,睿智的讀者諸君,心中想必也是自有公論:專家從《清聖祖實錄》中找到的證據,真的可信嗎?

特別聲明:本文爲網易自媒體平臺“網易號”作者上傳併發布,僅代表該作者觀點。網易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