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

編者按:當下,數字化浪潮風起雲湧,作爲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如何運用數字化重構商業模式,是各行各業面臨的重要機遇與挑戰。在此背景下,本報推出數字金融生態探析系列報道,深度解析數字金融生態圈中各主體的優秀做法,爲行業提供有益參考,敬請關注。

在大宗商品供應鏈領域,數字技術優化、重組了供應鏈,持續提升了供應鏈的運轉效率。與此同時,供應鏈金融作爲融資利器,也呈現出數字化加快發展的趨勢。二者相輔相成,成爲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供應鏈踏上智慧之路]

數字技術開闢了人類社會的全新圖景,供應鏈的創新與應用也進入了新的時代週期。

“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這是英國著名供應鏈管理專家馬丁·克里斯托弗在1992年的論斷。時至今日,供應鏈競爭愈發激烈,爭奪供應鏈競爭優勢的戰場被加上了“數字”這一限定詞。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當下,誰在數字供應鏈上有優勢,誰就能在競爭中佔得先機。

大宗商品不僅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也是大國競爭的重要戰場。大宗商品供應鏈是否也進入了數字化發展的時期呢?鄭州數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鏈科技)總裁衛躍宗向期貨日報記者表示:“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數字技術邁向通用化,正在驅動一場數字經濟時代的新革命,而這場革命正在引領大宗商品供應鏈變革。”

正如衛躍宗所說,近年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步伐明顯加快。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產業鏈供應鏈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3》顯示,2022年產業鏈供應鏈數字經濟市場規模43.82萬億元,從2018到2022年整體市場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1.59%。2023年產業鏈供應鏈數字經濟市場規模有望達到51.65萬億元。該份報告認爲,隨着技術創新與場景開發進一步深入,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應用的效果有望快速釋放。

顯而易見,數字化已成爲當下供應鏈發展的“必需品”。那麼,供應鏈應如何數字化發展?期貨日報記者梳理相關資料瞭解到,數字化供應鏈源於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新興數字技術與供應鏈各個環節的融合創新,在多維應用場景中創造新的價值和增長點。數字化供應鏈以數字化平臺爲支撐,以供應鏈上的物、人、信息的全連接爲手段,構建一個產品設計、採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多環節高效協同、快速響應、敏捷柔性、動態智能的生態體系。

數字經濟是伴隨新一代信息技術而生的新型經濟形態,數實融合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斷創造新動能。期貨日報記者注意到,在政策層面,近年來政府持續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支持技術創新力度。在政策法規支持之下,數字技術與供應鏈也在不斷深度融合,創新迭起,新業態與新模式蓬勃發展。在多位專家學者看來,供應鏈數字化發展已成爲當今商業世界中的一項關鍵戰略。

[科技賦能供應鏈金融]

產業鏈是經濟的“筋骨”,供應鏈是經濟的“血脈”,供應鏈金融則是暢通經濟“筋骨血脈”的關鍵。隨着供應鏈數字化發展,只有供應鏈金融跟進數字化發展,保持步調一致,才能夠更好地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用數智來鍛造產業,用數智激活產業的現金流,這是當前供應鏈金融要深耕的一個方向。”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宋華如是說。那麼,如何促進供應鏈金融創新應用,推動供應鏈金融數字化?

“構建蘊含‘數字基因’的新型供應鏈金融體系,是探索金融科技創新、深耕產融結合、數智賦能產業鏈發展的正確解鎖方式,其關鍵在於供應鏈金融的場景化、生態化、線上化。”衛躍宗表示,供應鏈金融基於核心企業與上下游鏈條企業之間的真實交易,通過整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各類信息,爲供應鏈上下游鏈條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沒有這些供應鏈場景,想做供應鏈金融無異於緣木求魚。此外,要構建資金需求方、核心企業、金融機構、技術服務商等供應鏈上各節點多方參與、開放、協同的供應鏈金融生態,需要鍛造以科技爲支撐的硬實力,推動供應鏈數字化發展,基於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供應鏈領域的廣泛深入應用,通過數字化供應鏈平臺的價值鏈視角對全鏈條交易鏈、數據鏈進行監測與分析,從而引導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實體企業。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供應鏈金融發展,多次發文予以支持。據期貨日報記者瞭解,2020年9月,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爲供應鏈金融指明瞭方向。《意見》對供應鏈金融給出明確定義,即從供應鏈產業鏈整體出發,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實交易背景下,構建供應鏈中占主導地位的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一體化的金融供給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提供系統性的金融解決方案,以快速響應產業鏈上企業的結算、融資、財務管理等綜合需求,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產業鏈各方價值。

當下,企業對供應鏈金融的需求逐漸增加。艾瑞諮詢發佈2023年中國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供應鏈金融行業規模36.9萬億元,其中應收賬款模式佔比達60%,預計未來5年中國供應鏈金融行業規模將以10.3%的CAGR增長,2027年將超60萬億元。多位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隨着供應鏈金融數字化的快速發展,不僅可以精準滿足真實交易背景下的融資需求,還能實現供應鏈各參與方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合作,提升供應鏈的效率和整體競爭力。在數據要素驅動的新經濟時代,金融的核心要素也隨着時代發展不斷演化。進入數據要素時代,數據已經成爲連接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紐帶。

[把握數字金融發展機遇]

數據要素作爲數字經濟的核心資產,正在推動金融數字化過程中扮演着關鍵角色,數字金融成爲新一輪金融發展的關鍵賽道,而發展數字供應鏈金融則成爲把握這一賽道的重要實踐。

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爲根本宗旨”“金融要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升到了更高的戰略地位。10月中旬,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該文件提出,有序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支持金融機構深化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手段,實現數字化轉型,打造健康的數字普惠金融生態。同時強調將數字普惠金融全面納入監管。可以看到,數字金融是未來金融工作的關鍵之一。

數字金融是什麼?百度百科釋義,數字金融是指利用互聯網和當代信息技術手段和傳統金融服務業態結合而成的新一代金融服務。在大宗商品供應鏈領域的人士看來,數字供應鏈金融是數字金融領域的重要業務模式。他們認爲,供應鏈數字化推動了供應鏈金融的模式再造,同時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創新又能反哺供應鏈的數字化,靠的正是新技術的利用和數據要素的驅動。所以說供應鏈金融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數字金融賽道中的重要一項。

英國曆史學家尼爾·弗格森教授曾認爲,中國的數字金融很可能是一個事關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多位專家學者建議,要抓住數字化發展浪潮,加強新型技術手段的應用,促進數字金融大發展,進一步加快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轉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供應鏈金融重點在於合規運作,要利用好數字化技術,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商業模式設計、風控管理,以信用賦能供應鏈數字化,必須基於全面、真實、可信的供應鏈數據,緩解金融市場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如何答好時代的“必選題”]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作爲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我國金融業正步入數字化轉型的快速發展期。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數字金融的發展仍面臨着諸多挑戰和難點,存在一些不健康、不規範的苗頭,還有待加大發展力度和提高監管水平。

據期貨日報記者瞭解,我國數字金融佈局與發展仍不平衡,金融數字化業務重塑和管理模式變革仍不透徹。數字金融監管機制不完善,法律法規和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建設、數據安全管理仍需要變革與強化等。作爲數字金融的重要業務模式,數字化供應鏈金融難獨善其身,同樣主要存在產業數字化水平偏低、數字供應鏈金融推廣受限、金融科技融合運用不足、銀行數字化水平亟待提升、監管政策法規不健全、技術實施標準和公共信息平臺不統一等問題。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雖然數字金融無論對於地方政府還是企業,都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但仍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數字金融旨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用戶體驗,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根據互聯網金融協會研究團隊的初步研究分析,截至今年4月底,在已納入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的199個金融科技創新項目中,有22個項目涉及數字供應鏈金融,佔比超過了10%,在所有“入盒”測試的場景中位居前列。

上述數據說明:數字化供應鏈金融漸成趨勢。那麼,應如何合規地開展數字供應鏈金融?突破點在哪?路徑在哪?期貨日報記者觀察市場瞭解到,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數字供應鏈平臺,以及核心企業、技術公司、倉儲物流等企業,在他們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圈。它們直擊大宗商品供應鏈痛點,延伸出了許多創新的數字化供應鏈金融模式,切實解決了產業鏈上有融資需求的中小企業的痛點和難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