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又有知名基金經理卸任在管產品。11月18日,信達澳亞基金公告稱,因內部調整,11月17日,馮明遠卸任信澳星奕混合基金和信澳科技創新一年定開混合2只基金的基金經理,信澳星奕混合基金增聘李博擔任基金經理,信澳科技創新一年定開混合增聘吳凱擔任基金經理。

業績表現方面,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信澳星奕混合A/C、信澳科技創新一年定開混合A/C的年內收益率均告負,分別爲-7.4%、-8.06%、-7.01%、7.09%。從馮明遠任職以來的總回報看,信澳星奕混合A/C收益率爲-0.7%、-2.91%,信澳科技創新一年定開混合A/C任職總回報則分別爲8.72%、8.34%。

事實上,這已是馮明遠年內第四次卸任在管產品。回顧此前,1月13日,馮明遠卸任信澳匠心臻選兩年持有混合。2月3日和2月16日,馮明遠先後卸任信澳先進智造股票、信澳核心科技混合,離任原因均爲內部調整。截至當前,馮明遠在管產品爲4只,分別爲信澳研究優選混合、信澳智選三年持有期混合、信澳領先智選混合、信澳新能源股票。

總體來看,2022年二季度末馮明遠在管規模曾達419.93億元的峯值,但在此後持續下滑,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馮明遠在管產品合計規模已降至187.81億元。

馮明遠年內多次卸任是何原因?有何具體的內部調整安排?就上述問題,北京商報記者發文採訪信達澳亞基金,不過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經濟學家、新金融學家餘豐慧直言,馮明遠年內多次卸任可能使得投資者對他的管理能力產生一定疑慮,如果未來出現離職等情況,甚至可能導致基金業績出現波動或下滑,還可能損害投資者對他的信任和認可。

除馮明遠外,過往公告顯示,年內已有多位知名基金經理通過卸任在管產品“減負”。今年2月,百億基金經理曲揚卸任前海開源醫療健康靈活配置混合,其在管時長已超五年。3月,易方達基金400億元規模基金經理蕭楠因爲工作需要離任易方達科順定開混合(LOF)。8月,在管規模同樣超400億元的基金經理謝治宇則因業務調整原因,不再擔任興全趨勢投資混合(LOF)的基金經理。9月28日,中歐基金則宣佈葛蘭卸任中歐研究精選混合和中歐阿爾法混合2只產品的基金經理,以及周蔚文卸任中歐洞見一年持有混合的基金經理。

據公開數據不完全統計,年內已有超10位百億級基金經理選擇“減負”,且多數來自頭部基金公司。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伴隨行業加速“去明星化”,未來更多公募基金管理人將轉向團隊化發展,更加註重積累、提升、傳承核心投研能力,推動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事實上,早在2022年4月26日,監管就在《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及,引導基金管理人構建團隊化、平臺化、一體化的投研體系,提高投研人員佔比,完善投研人員梯隊培養計劃,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與傳承,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此外,明確指出要切實摒棄短期導向、規模情結、排名喜好,堅決糾正基金經理明星化、產品營銷娛樂化、基民投資粉絲化等不良風氣。

餘豐慧認爲,年內知名基金經理紛紛“減負”現象可能有多種原因。一方面,基金經理需要在管理更多產品和管理更大規模資金之間進行權衡,以更好地平衡工作內容。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也需要進行內部調整或優化,以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和業務發展需要。此外,基金經理的“減負”或也與個人職業規劃和發展有關。因此,對於這種現象,可以理解爲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爲了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和業務發展需要而做出的決策。

而在財經評論員郭施亮看來,基金經理管理規模較大,一方面會增加工作負擔與精神壓力,另一方面容易影響判斷能力,造成誤判風險。在市場環境不佳的情況下,明星基金經理“減負”,或意在把更多精力專注於一些核心產品,做好業績,重新提升市場的信心。

“從投資者角度來看,對卸任的基金產品,需要觀察銜接的情況,判斷產品投資風格是否存在偏離,此外,投資者也應關注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變更頻率,基金經理變更頻率太高,也不利於基金管理與淨值表現。”郭施亮提示稱。

北京商報記者 劉宇陽 郝彥

相關文章